医学 >>> 肿瘤学 >>> 肿瘤诊断学 >>>
搜索结果: 286-300 共查到肿瘤诊断学相关记录1381条 . 查询时间(1.122 秒)
邵建永,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精于各种常见肿瘤和大部分疑难病理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负责筹建和成立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病理实验室,使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和靶向药物治疗等领域,并领先于全国。习教育经历:
夏云飞,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职务:放疗科主任,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下午,专业特长: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工作及放射生物学研究,特别擅长鼻咽癌、神经系统肿瘤和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及研究。
孙晓非,职称:科主任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神经母细胞瘤首席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专家门诊;周二上午:特需(二楼)门诊;周四上午:特需门诊。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儿童肿瘤内科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及抗癌药物临床研究。擅长儿童青少年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肾母细胞瘤、骨和软组织肿瘤、肝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各种儿童恶性肿瘤的化疗。对儿童...
吕跃,职称: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日本),血液肿瘤岭南名医、白血病首席专家。职务:血液肿瘤科主任。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三上午。专业特长:血液肿瘤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MDS)等疑难肿瘤及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及研究。具有丰富的诊治各种恶性肿瘤的成功临床经验,特别是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疑难和转移性肿瘤和肉瘤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钱朝南,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9 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0 – 2003年分别在美国德州大学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和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接受博士后培训。2004开始在 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 担任Research Scien...
刘卓炜,博士生导师,1993年进入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获泌尿外科硕士,之后一直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事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获肿瘤学博士。2008年入选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届“优秀青年培养计划”。多次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诊教授岗位3-4级(最高难度手术)手术量突出贡献奖。历任泌尿科秘书、区长、支部书记。每年完成肿瘤手术约400例。
孙颖,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的临床诊断、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主攻方向如下:1、鼻咽癌的调强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及自适应放疗;2、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个体化照射范围;3、头颈部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及防护。
高威课题组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建立了GPC3蛋白质结构模型,根据模型表面的疏水性区域特征,阐明了GPC3与Wnt3a互作的结构基础;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了GPC3/Wnt3a复合物对肝癌发生的重要作用;并设计人源化单域抗体针对GPC3/Wnt3a复合物的互作位点进行干预,为肝癌的靶向性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直接的转化应用价值。该工作于2019年4月发表于Hepatology,由博士研究生李娜,华...
2019年5月1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宁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校影像学院徐凯教授团队项目“基于分子影像的肿瘤靶向研究” 荣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团队在2010年-2016年期间,围绕分子成像纳米探针灵敏性、靶向性、功能性和生物安全性的改善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采用纳米材料构建新型肿瘤靶向分子探针,利用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及多模态成像等技术进行肿瘤相关分子和细胞的体内、外检...
2019年5月7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李梢课题组论文“解析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单细胞转录组网络(Dissecting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network underlying gastric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作为长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的子刊《细胞报告》(Ce...
分析低分割放射治疗对颈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颈部血管瘤患者,其中颈动脉体瘤患者2例,颈静脉球瘤患者5例,采用低分割放射治疗,肿瘤剂量DT 55 Gy(BED:82.5 Gy)/11 f,随访26~48个月。
研究ERCC1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生存期关系。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时间段内肿瘤科收治的患者当中选择45例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治疗,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来研究ERCC1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生存期关系。
食管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武林、赵加荣等学者研究出一种新技术方法,将传统组织学形态与新型免疫标志物相结合,实现了对食管腺样囊性癌的精准诊断,对临床确诊及正确设计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医学学术期刊《国际临床与实验医学》发表了该研究结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纳米医学、光声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检测技术,用于解决鉴别微小肝癌及肝硬化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医学问题,并取得显著的诊断效果。该项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 interfaces 期刊上。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90%以上是肝细胞癌,其死亡率在各种肿瘤中排名第四位,且5年生存率低于20%...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