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有机化学工程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有机化学工程相关记录457条 . 查询时间(1.257 秒)
白杰,男,1977年11月生,蒙古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1人,现在读硕士7人。2003-2008年于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碳纤维基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分子筛基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研究;一维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男,1970年2月生,汉族,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人,博士,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已指导毕业博士生2人,硕士生23人,现在读博士5人,硕士6人。1989-1993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化学学院行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2002年于就读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应化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3-2007年就读于福井大学化学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金属有机...
张淑平,女,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化工新技术工艺,新技术装备,海藻多糖与胶体化学,纳米生物材料合成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天然药物及生物材料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擅长化学化工与环境、食品及材料专业的交叉研究。
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2017年科研成果。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是一类非常有潜力应用于后摩尔时代电子器件的二维材料。相对于石墨烯、黑磷等其他二维材料,TMD类材料具有一个重要优势,即每个具体TMD都有独特的带隙结构。因此,很容易挑选出具有合适带隙结构的两种TMD,通过堆垛或对接形成特定能带类型的异质结,例如把单层MoS2和WSe2堆垛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具有交错型(staggered)能带的纵向异质结。然而,目前人们对这类TMD纵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李泽龙博士等人在CO2催化加氢制备低碳烯烃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串联式催化剂体系上直接将CO2高选择性的转化为低碳烯烃。近日,该研究成果在ACS Catalysis (ACS Catal. 2017, 7, 8544-8548)上发表。
2017年10月30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石化生物液体燃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宗保宁教授,在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作了题为“国家重大项目申报体会及基本有机化学品绿色生产技术”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程芳琴教授主持,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分子所、资环所、晶态材料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首先,宗教授介绍了近20年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绿色化学、绿色化工研究方...
2017年10月31日上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宗保宁副总工程师和中国石油大学徐春明教授应邀在我校科学楼二层报告厅分别做了题为“基本有机化学品绿色生产技术”和“复合离子液体及在碳四烷基化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副校长李晋平教授及化工学科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董晋湘教授主持。报告中,宗保宁副总工程师介绍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成功的己内酰胺、过氧化氢、环己酮、环氧氯丙烷等绿色生...
我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潘秀莲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在甲烷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近期受邀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题为“Direct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Value-Added Chemicals over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DO...
2017年1月7日,广东省功能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励吾科技楼召开。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负责人、学校科技处负责人、化学与化工学院负责人、部分重点实验室教师代表出席会议。邱学青对重点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学校发展及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本次会议将为功能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学习平台,对其成长与壮大产...
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申报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第一次研讨会于10月9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昌胜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朱学栋主持。
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会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光催化技术可用于净化气相污染物,且具有无二次污染、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经过多年研究,光催化技术离实际应用仍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光催化剂仅能吸收紫外及少部分可见光,且量子效率较低,太阳光能量中约48 %的红外光不能用于激发光催化材料,仅转换为热量、提升环境温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