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人类学相关记录2386条 . 查询时间(2.3 秒)
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一直是研究人类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1927年-1935年,由瑞典著名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与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徐炳昶带队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深入中国西北地区开展系列科学考察。1934年,考察团成员瑞典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弗克·贝格曼,在当地罗布人奥尔德克引领下发现了位于今天新疆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的神秘古墓群,将其命名为“...
2022年8月26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发表题为“Evidence for the latest fossil Pongo in southern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距今最晚的猩猩化石记录。该发现为探索早期猿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适应性辐射代表着生命树的快速分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驱动因素。适应性辐射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物种多样化形成过程与地史和生态因子的关联性、解析物种分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与生态适应机制至关重要。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与生态和生殖隔离相关的性状在塑造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通过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Saccorhytus)的深入研究,对其亲缘关系和演化意义给予了全新解读,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论文于2022年8月17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安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
史前人类会用鸟类资源吗?又是如何利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员团队最新对宁夏水洞沟遗址距今约1.07万-1.02万年的第12地点出土的414件鸟类骨骼进行埋藏学研究,发现史前人类在当地利用鸟类资源的系列证据。
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由该所主办的中国第一本人类演化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人类学学报》,2022年8月迎来创刊40周年,已刊发2000余篇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灵长类学等学科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贾玉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日本大阪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特别共同研究员、外来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农村研究、消费文化研究。主讲《人类学概论》、《社区概论》等课程。在Japanese Review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北海道民族学》等外文学术期刊...
马威,女,1976年2月生,2005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毕业,法学博士,副教授职称,2008年聘为硕士生导师。从事人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情绪人类学、乡村人类学等。所开课程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人类学与现代生活(通识课)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校级教学项目2多项,获得教学奖励1多项。
近日,中国人口学会2022年年会社会性别专委会分论坛“新时代的性别平等与人口发展”在线上召开。本论坛共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汤梦君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许琪任点评嘉宾;第二单元由西安交通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靳小怡教授担任主持人,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韦艳教授担任点评嘉宾。两个单元共八位发言人对新的人口形势下性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汇报,线上...
鸟类是现代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然而,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史前遗址出土的鸟类骨骼极为稀少。这或与鸟类的骨骼相对纤薄而难以在遗址中保存下来有关,又或与鸟类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乃至古人类狩猎技术发展有密切联系。考古学提出,大多数鸟类因善于飞翔而难于猎捕;鸟类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且提取过程较为繁琐。因此,直至人类历史的相对晚近阶段,随着特定捕鸟工具、技能的出现,鸟类才开始逐渐成为史前人类的常规...
鸟类是现代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然而,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史前遗址出土的鸟类骨骼却极为稀少。这一现象或许与鸟类的骨骼相对纤薄而难以在遗址中保存下来有关,另一方面则可能与鸟类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乃至古人类狩猎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古学家认为,大多数鸟类因其善于飞翔而难于猎捕;此外,鸟类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且其提取过程较为繁琐。因此,直至人类历史的相对晚近阶段,随着特定捕鸟工具、技能的...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季风气候环境和水文水系条件,使云南成为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并成为蕴育新物种的摇篮,造就了当地从史前到现在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云南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奇迹,目睹了人科物种从1,200万-6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约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元谋猿人”,再到1.4万年前的...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季风气候环境和水文水系条件,不仅使云南成为了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还成为了蕴育新物种的摇篮,造就了当地从史前到现在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云南不仅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奇迹,同时目睹了人科物种从1,200万-6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约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元谋猿人”,再...
白林海,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教授,1972年10月生,贵州三都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法学博士。
贺源,汉族,1989年生,河南方城人。2015年于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5年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9年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19年到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任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