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细菌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细菌学相关记录1248条 . 查询时间(6.288 秒)
2023年10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琛研究组完成的题为“A bacterial spermidine biosynthetic pathway via carboxyaminopropylagmati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条新的亚精胺合成途径——CAPA途径,且该途径广泛分布于变形菌、厚壁菌和拟杆菌等多种细菌中...
结核分枝杆菌(MTB)能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80年前,人们首次发现MTB具有形成蛇形索状结构的特点。现在,德国科学家报告了这些结构形成的生物物理机制,并展示了几代分裂的细菌如何共同形成这些结构以实现对抗生素的抵抗力。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
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利用自身存储的能量或者周围环境的能量实现自驱动, 是典型的非平衡态系统。自然界中小到介观尺度的细胞组织、细菌菌落,大到宏观尺度的蚁群、鱼群、鸟群、人群等均是活性物质。近年来,活性物质逐渐成为软凝聚态物理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研究热点。活性物质的研究对追溯生物系统复杂现象的物理起源、发展非平衡态统计物理、设计新型智能材料、操控微纳机器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晁彦杰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马延磊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Trends in Microbiology正式发表了题为Decoding the microbiome: advances in genetic manipulation for gut bacteria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性梳理了肠道细菌遗传改造的最新进展和挑战,以及肠道工程细菌在人类重...
两侧对称动物是指体形上呈两侧对称的动物,其所包含的群体非常庞大。其中,至少有25个门的动物已有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其中的7个门中包含寄生动物。它们的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拥有独立的遗传物质和体系,绝大多数还有与细菌类似的环形基因组。两侧对称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通常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22个tRNA基因。已有研究报道,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速率在不同动物类群中有明显差异,如一些寄生动...
赖氨酸乙酰化修饰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通常指的是乙酰基团从乙酰辅酶A(Acetyl-COA)转移到蛋白质特定的赖氨酸ε-氨基上,形成乙酰化的赖氨酸。赖氨酸乙酰化通常受到赖氨酸乙酰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的调控,从而改变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对细胞代谢、转录活性、蛋白质稳定性、信号通路等众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进行精细的调节与控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员和赵进东院士团队前期发现蓝细菌中很多蛋白都...
2023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马旅雁研究团队在mLife期刊发表题为“Dual functions: A coumarin–chalcone conjugate inhibits cyclic‐di‐GMP and quorum‐sensing signaling to reduce biofilm formation and virulence of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揭示了重金属增强细菌耐药性的前体机制,为有效遏制环境细菌耐药性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葡萄渣是葡萄酒生产的主要废弃物,由种子、果皮和茎等组成,约占葡萄总质量的20~25%,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作为动物的饲料原料,既可以减少饲养成本又能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动物的胃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在宿主消化代谢、信号传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被认为是动物的“第二基因组”,受食物营养的直接调节。明确葡萄渣在塑造羊的胃肠道微生物群和功能中的作用机制对研究其饲喂效果十分重要...
2023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在合成菌群(SynComs)协助水稻耐酸抗铝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oot microbiota confers rice resistance to aluminum toxicity and phosphorus deficiency ...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多样性丧失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主要威胁。作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记录器,干旱地区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到广泛关注。微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种类最多、代谢最为活跃的生物类群,它们不仅在湖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对气候变化也极为敏感。然而,与浮游植物及原核细菌相比,关于气候变暖对湖泊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目前仍知之甚少。
2023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ontrol of arbuscule development by a transcriptional negative feedback loop in Medicag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ERM1/WRI5a-ERF1...
植物根系及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分泌多种代谢物,介导微生物间促进、互养和互惠等复杂的社会行为。其中,所分泌的代谢物如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相关螯合物等被视为公共资源,有益微生物或植物病原菌争夺资源的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的驱动了根际微生物组的变化,影响植物健康。硫胺酸是第一个被报道的B族维生素,参与微生物糖、氨基酸和脂质代谢过程。由于多数植物和微生物均能合成硫胺素,胞外环境的硫胺素已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
湖泊和水库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压力下,湖库面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浮游细菌是湖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素循环、污染物降解和水体自净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细菌的地理分布是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核心问题,阐明湖库细菌的分布规律和多样性维持机制对预测水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改...
2023年9月13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马旅雁研究员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Biofilm Ex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综述文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