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植物生理学相关记录2484条 . 查询时间(2.125 秒)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存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Calcium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PK21 and CPK23 phosphorylate and activate the 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 IRT1 to regulate iron deficiency in Ara...
2023年4月13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农业科技学院邀请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杜远鹏教授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农业科技学院师生作“葡萄抗逆裁培理论及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在齐河校区2号教学楼2-2教室进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农业科技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艺专业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会。
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第五十四期——陈铭佳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三门课程入选。其中,罗朝喜老师、姜道宏老师分别负责建设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丰胜求老师负责建设的《植物生理学》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至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已达5门。
荒漠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理生态过程及其如何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自然与人工植被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可持续对区域气候调节、风沙固持和碳汇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荒漠植物长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对干旱的忍耐程度已达到一定限度,且环境因子(水分)的微小波动均会对其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探究荒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与维持机制至关重要...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郁飞教授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Chloroplast SRP54 and FtsH protease coordinate thylakoid membrane associated proteostasis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拟南芥光形态建成过程中,cpSRP54与类囊体膜FtsH协同参与类囊...
近日,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罗学刚教授课题组在新蒂兰属叶绿体ROS信号对氡暴露的响应机制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Response mechanism of chloroplast ROS signaling to radon exposure in Tillandsia usneoides as an air pollution sensor”为题,发表在植物学知名国...
近核红是桃特有的现象,其性状表现为在果实发育的后期,靠近果核处果肉花青苷积累变红,这种性状不利于罐装桃产业的发展。然而,近核红性状是如何产生的尚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发现了近核红性状形成的重要基因PpHY5,并阐明其导致果肉变红的分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以PpHY5 is involved in anthocyanin coloration in the peach f...
氮是限制植物生长重要的营养元素,也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因子。氮肥过量及盲目施用导致土壤生态平衡、养分平衡出现问题,同时氮肥的流失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激素在植物响应外部氮环境和内部氮需求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植物激素在氮元素利用中的作用,可为有效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培育氮高效作物新品种提供新思路。 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 BRs)是一种植物类固醇激素...
陈薇薇,郑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逆境生理方面的研究。。
莲(Nelumbo),又称荷花,是重要的水生观赏植物,兼具食用、药用等功能,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作为最早开展古莲收集与保育的科研单位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复活”普兰店古莲子。千年古莲绽新颜,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至今,植物所已保育了多个古莲品种。每年夏天,亭亭玉立的古莲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大家沉醉于古莲的美丽,却对其潜在应用价值知之甚少。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存教授课题组在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题为“Plasma-membrane-associated calcium signaling regulates arsenate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通过Ca2+信号调控砷吸收的新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刘逸松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存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浙江...
刘子妍,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7.7-2019.7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8-2021.7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21年8月至北京农学院任教。
基因组生物学及其未来发展论坛:从高粱走向其它主要作物的耐盐碱(时间:2023年3月24日15:00)。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