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生物地球化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生物地球化学相关记录227条 . 查询时间(1.656 秒)
王慧,女,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8年8月至今在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工作,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矿山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1项,贵州民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7篇,获授权专利2项。
产甲烷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作为底物和电子供体来形成甲烷。稻田作为重要的甲烷排放源,占到全球甲烷排放量的20%,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严重的影响。稻田土壤富含铁(Fe),其氧化还原过程对稻田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然而,作为稻田中含量最丰富的氧化物,铁氧化物如何调节不同碳源的产甲烷能力尚不清楚。
湖泊等内陆水体由于自身及与陆地生态系统剧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全球温室气体(如CO2)排放及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湖泊数量众多而人力物力有限,目前的湖泊CO2排放野外实测数据集代表性严重不足,使目前全球湖泊CO2排放估计极具不确定性,限制了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深入理解。卫星遥感手段具相对高频率和大范围的优势,可显著降低湖泊CO2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然而,开发区域或全球尺度湖泊CO2排放遥感...
湖泊等内陆水体由于自身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剧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全球温室气体(如CO2)排放以及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湖泊数量众多而人力物力有限,目前的湖泊CO2排放野外实测数据集代表性严重不足,使得目前的全球湖泊CO2排放估计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深入理解。卫星遥感手段具有相对高频率和大范围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湖泊CO2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但是,开发区域或全球尺度...
全面阐明湖泊磷循环过程并揭示其对生态系统影响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热点。由于传统认知和分析方法不足, 绝大多数研究均以正五价的磷酸盐(P+V)为基础, 忽略了磷化氢(P-III)、次亚磷酸盐(P+I)和亚磷酸盐(P+III)等无机还原态磷(简写“IRP”), 致使当前对湖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认识存在明显的“缺失”。IRP在湖泊中广泛分布且沉积物被证实为IRP产生和释放的热点区域。在人类活动和全...
植被是联结大气圈与土壤圈的关键纽带,在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植被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汞循环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方向之一,先后经历了基于总汞含量分析阶段、汞形态分析的研究阶段与近十多年来汞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应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s, LPME)被认为是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生物圈危机。当时两次独立的灭绝事件,即瓜德鲁普—乐平世生物大灭绝(Guadalupian-Lopingian Extinction, GLE)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PTE),造成了地球上90%以上的物种灭绝。目前认为这两次...
近日,中国土壤学会公布了第八届“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评选结果,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俊坚获评该奖项。今年的优秀青年学者奖共有10人获奖,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或者科研院所。
火是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广泛参与到全球气候、植被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之中。生物量的燃烧促进了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生物圈物质循环。火的控制与使用拓宽了人类食谱,推动了人类行为演进。因此,全球火的系统演化及其与植被生态、气候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东亚地区长尺度火活动记录相对匮乏,主要集中于中国南海海域与黄土高原地区。基于黑炭浓度/沉积通量的测定,不同研究的...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作为水体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体环境中最主要的活性碳库。在湖泊生态系统中,DOM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降解过程,吸附-解析过程等),并在营养物质输送、食物网动态变化和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氢同位素组成是生物地球化学和古水文条件重建的重要指标,其中地质记录中不同链长的脂类氢同位素值可以反映不同的环境信息。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氢同位素信息,很多研究者将单次分析中不同链长的脂类氢同位素值结合起来使用。
李凌浩,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植物所多伦恢复生态学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骨干成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含SCI60篇),主编或者副主编的专著6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恢复与管理研究组,主要研究领域: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
许振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适应性,揭示了我国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和干旱等)的适应过程及其控制机理,发展了多因子联合影响下的生态系统适应过程模型,为预测评估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曾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项。2007-2009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竞争性项目资助,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韩兴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IUCN亚洲区理事及人力资源政策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丛书》生物学科编委、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主编。曾获中科院科学管理创新奖。在Nature、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郭志刚,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地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