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古生物学相关记录187条 . 查询时间(2.144 秒)
寒武纪是地球系统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时期,以多门类生物快速出现与爆发式演化为特征,是显生宙五次微生物向后生生物转折时期(MMTs)之一。其中,苗岭统-芙蓉统之交的凝块石与树形石等微生物礁记录了以迷宫状生物礁为代表的微生物-后生动物礁的过渡生物礁类型。
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LOME)事件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它由两幕组成,并以不同方式与南方大陆冰川活动密切相关。在两幕事件后分别发育两套腕足动物群,即Hirnantia动物群(第一幕后)和Edgewood-Cathay动物群(第二幕后)。两套动物群产生的背景环境差异很大,但目前对生物是如何应对这两幕事件的生态研究罕...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众多古植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历史。西方古植物学家对于被子植物起源一直持有的观点是:白垩纪之前没有被子植物。然而,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化石证据才能给出最终结论。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的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们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
复杂生物,也称为“高等生命”,它们的出现是生命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意味着地球生物圈从以微生物为主的世界转入以动、植物大规模发育为特征的宏体复杂生物世界。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结合化石证据与现代生物学成果,认为距今18-8亿年,这一被地质学家称为“枯燥的十亿年”的时期,并不“枯燥”,它建造了复杂生物的根基。该综述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科学通报》杂志。
2023年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五项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由葡萄牙、丹麦、美国等国家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近日在葡萄牙托雷斯韦德拉什地区发现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群。
西藏北羌塘地块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夹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其中,藏北阿里无人区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且发育较为完整,但由于剖面平均海拔在5000 m以上,加之野外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该区块的地质研究进展缓慢。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往往与珊瑚、藻类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为奥陶纪—泥盆纪的主要造礁生物。
巨犀是犀超科中一个独特的支系,约4000~2200万年前生活于欧亚大陆,主要在中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也零星发现于东欧等地区。巨犀是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在演化过程中体型增长极快,其体型和体重演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此前对巨犀的体重已有多次探讨,但对整个巨犀支系的体型演化研究还较为空缺。近日,国际专业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
大熊猫,是大熊猫属的唯一现生种,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现今仅存活在长江以北约25800km2的范围内,包括生活在藏东、川北、陇南等地高山幽谷中的大熊猫四川亚种和生活在陕西秦岭地区的大熊猫秦岭亚种。然而,在更新世时期,大熊猫广泛出现在秦岭以南诸省,甚至在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发现。虽然众多产地发现了更新世大熊猫化石,但大都以零散牙...
2022年12月30-31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古生物学会承办。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并在寇享学术和地球科学编辑部视频平台同步直播。 本次会议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近年来,古DNA研究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单链DNA文库构建实验方案和机器人自动化液相处理实验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古DNA研究的效率。这些技术在古DNA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不同实验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背景污染情况,这一直是古DNA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
前、后两对附肢和对应的肢带(肩带和腰带)是有颌脊椎动物身体构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成对附肢和肢带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其中,后附肢/腹鳍和腰带还涉及排泄和生殖器官的演化而受到关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