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古生物学相关记录187条 . 查询时间(0.364 秒)
Awide array of animals have tusks, including elephants, walruses, warthogs, hippos, and even the much smaller hyrax, which look like guinea pigs and are about the size of domestic cats. The other thi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21年第11期发表了英文题为Fossil pharyngeal teeth of grass carp group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paleoenvironment的封面文章,同时中文版2021年第11期发表了中...
头足类是一类海生软体动物,公认起源于寒武纪芙蓉世,一直延续到现代。奥陶纪时期,头足类不仅在壳型以及壳体内部结构上发生了强烈的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也呈现分异演化,表现为浮力调节方式开始多样化,游泳能力开始增强,生态分异加剧等特征。其中,喇叭角石目头足类以其壳形样子奇特和快速分异的特征而引人瞩目。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孟馨媛在副研究员盖志琨指导下,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对4.2亿年前无颌类盔甲鱼漫游憨鱼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时隔30年后,最大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再次现身云南曲靖“古鱼王国”,并揭示出其具有现生魔鬼鱼一样的腹面鳃孔,为探讨盔甲鱼类的生活习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被认为是显生宙以来最严重的五次灭绝事件之一,全球海陆生态系统受到重创,并导致约80% 的物种消失。相比于海洋而言,陆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这次大灭绝的巨大影响,但对陆地植物多样性损失的严重性却不甚了解,尤其对植物大化石多样性丧失的严重程度缺乏系统性研究。追踪植物大化石属种多样性变化及生存环境,可为研究陆地植被的灭绝速率和演化模式提供更直观有效的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孟馨媛在盖志琨副研究员指导下,在专业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对4.2亿年前无颌类盔甲鱼漫游憨鱼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时隔30年后,最大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再次现身云南曲靖“古鱼王国”,并揭示出其具有现生魔鬼鱼一样的腹面鳃孔,为探讨盔甲鱼类的生活习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云南三叠纪海相地层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肋鳞裂齿鱼类化石,这是该鱼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因此命名为亚洲肋鳞裂齿鱼。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亚洲肋鳞裂齿鱼距今约2.44亿年,比此前在欧洲发现的肋鳞裂齿鱼类早二百万年。该发现更新了人们对肋鳞裂齿鱼科起源的认识和对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的了解。研究成果近日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PeerJ上在线发表。
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ntinae)是欧亚大陆晚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食肉类动物。该亚科在中国的时代分布从晚中新世一直延续至中更新世。更新世时期中国的剑齿虎依然繁盛,包括两个常见类群:锯齿虎属(Homotherium)和巨颏虎属(Megantereon)。巨颏虎属的时代延续达200万年以上,地理分布范围广,从辽宁地区至广西地区均有发现。因此巨颏虎属在剑齿虎晚期演化和生物地层学方面均具有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晗、王博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联合报道了来自重庆秀山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混翅鲎一新属种:秀山恐鲎(Terropterus xiushanensis)。属名指示了恐鲎为一种具有捕食“利器”的大型掠食性动物,种名则指示了其发现地为重庆秀山。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扩展了我们对此类动物形态多样...
国际学术期刊 《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金昌柱延吉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篇题目为 “A new paralligatorid (Crocodyliformes, Neosuchia)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
角是反刍动物最具标志性的结构之一,同时也是其鉴定分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早期的反刍动物通常无角,而后牛科、长颈鹿科、鹿科和叉角羚科才逐步出现角。新近的基因组学研究证明这些反刍动物头上的角,可能源自相同的细胞基础;但是不同科之间角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差异十分显著,且化石类型亦是繁多,因此角是一次还是多次起源仍是一道尚未解决的难题,而发现新的材料并且梳理不同类群有角反刍类的系统关系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 G. Andersson)对化德县二登图地点的化石采集。此后的若干研究工作使该地区不少地点成为东亚知名的新近纪经典化石地点。上世纪80年代,随着筛洗采集化石技术的应用,在该地区的新近纪地层中发现了多个小哺乳动物群,并基于啮齿类化石初步建立这一地区的生物地层年代框架。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2021年8月30日,从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导师奖评审结果通知获悉,版纳植物园博士毕业生丁文娜的博士学位论文《横断山及其周边地区高寒植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变》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论文指导教师星耀武研究员荣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
It’s not uncommon for scientists to have to run experiments numerous times to see whether they have a big discovery on their hands. Every once in a while, though, a researcher makes a big find more or...
2021年8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地质学报(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副研究员与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志君、山西省第二地质勘察院阳泉分院张军文合作研究的山西阳泉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太原组钱石灰岩层中的瓣齿鲨化石,这是该属牙齿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华北地区二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