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轻粒子核物理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轻粒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171条 . 查询时间(2.689 秒)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LHCb实验团队在奇特态X(3872)的实验研究取得新进展,利用LHCb实验采集的质子-质子对撞数据,主导完成了奇特态X(3872)的双微分产生截面的首次测量。该成果于2022年1月24日发表在粒子物理领域国际权威期刊《高能物理杂志》[JHEP 01 (2022) 131]。
缪子多模态成像有效利用了宇宙线缪子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散射信息以及产生次级诱发中子的缪子信息。为对缪子多模态成像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基于GEANT4程序设置了探测模型,从缪子多重库仑散射模块和缪子诱发中子模块两部分对探测模型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开发了缪子多模态成像模拟程序,得到了重建图像。成像12h可达到4mm的空间分辨率,成像时间在小时量级可清晰分辨边长10cm的235U立方体和其他常见的高、中、低...
与传统条纹相机加速和偏转电子束的方法相比,太赫兹强场的加速梯度和扫描偏转梯度有明显优势,具备实现飞秒级超高时间分辨的能力。本文基于这一新技术设计了一款基于太赫兹场操控电子束的超小型高时间分辨探测器。从理论上分析了加速区的时间弥散与电子脉冲发射时刻以及初始时间弥散的关系,并讨论了空间电荷效应对时间弥散的影响;设计并优化了加速区和偏转区的太赫兹脉冲耦合增强装置,太赫兹脉冲电场在该装置中的增强系数最高可...
许多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论都预言存在一类超轻玻色子,如轴子、类轴子、暗光子等。这类粒子有可能是暗物质的主要成分,其质量比电子质量小十到二十多个数量级,且与已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极弱,因而很难通过现有粒子物理实验手段直接探测。另一方面,这类粒子与普通物质一样参与万有引力作用,因此,包括黑洞和脉冲星在内的强引力致密天体是产生和探测这类粒子的理想系统。
2021年10月15-19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离子源专业组联合主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在江西瑞昌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校的150余名专家出席会议。
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探测器(LHCb)实验组在欧洲物理学会高能物理会议(EPS-HEP)上宣布,探测到包含两个粲夸克、一个反上夸克和一个反下夸克的四夸克态TCC+,从而证实了物理学院朱世琳教授与合作者2012年预言的由DD*介子构成的双粲奇特强子态。
Zoom into an online particle physics conference, and the chances are you’ll hear the term muon anomaly. This is a longstanding tension with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seen in the magnetis...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时刻经受着来自外太空中高能粒子的轰击,这些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正负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统称为宇宙线。宇宙线被认为起源于超新星爆炸的遗迹或黑洞吸积等极端天体,因而它们也是极端条件下天体环境和物理规律的信使。人类对宇宙线的观测和研究已长达一个世纪,而时至今日,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机制以及它们在宇宙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彻底的解答。宇宙线的数目随能量变化的...
暗物质是天文观测中发现的具有引力相互作用且不发光的未知物质。暗物质无法由标准模型解释,是当前粒子物理学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超轻质量的玻色子是一种有力的潜在暗物质,而暗光子正是其中的代表性粒子之一。作为超出标准模型理论的新粒子,暗光子通过与光子动能项的混合,具有和光子相似的电磁相互作用;与光子不同的是,暗光子本身具有质量(低于电子伏特),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远远小于光子。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能物理实验组李强研究员团队提出新对撞机概念——不对称能量的新型轻子对撞机。该研究近期发表于《Advances in High Energy Physics》。粒子物理权威媒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快报》(CERN Courier) 在2021年3—4月刊上也以新闻摘要(News Digest)形式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
2021年3月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上底夸克探测器(Large Hadron Collider beauty, LHCb)实验组宣布,观测到两个含有全新夸克组分(cc[bar]us[bar])的四夸克态Zcs(4000)和Zcs(...
研究强子(比如质子、中子)的内部结构,对理解强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我们现实世界的物质构成至关重要。强子结构的理论研究极其困难,在强相互作用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提出约40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未能利用QCD完全计算出夸克和胶子在质子内部的动量分布函数(PDFs)。近些年,在PDFs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上有了重要的突破,特别是新提出的quasi-PDF方法、pseudo-PDFs方法、以及马滟青研究...
原子核的α衰变是重核和超重核的一种主要衰变模式,在现今超重核的研究以及新元素和新核素的鉴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928年,Gamov等人利用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对其进行了成功的解释,成为当时支持量子力学统计诠释的一条重要证据。然而,目前科学家们仍不完全清楚α粒子在母核中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准确地计算其形成几率,这导致了α衰变半衰期不能被精确计算。这个著名难题吸引了很多理论核物理学家的长期关注。 经...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紧凑渺子线圈(CMS)国际合作组近日发布了其寻找第三代轻子夸克的最新结果:他们未曾在质子-质子对撞中发现第三代轻子夸克的“芳踪”,但对其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这种粒子的质量至少为0.98—1.73太电子伏特(TeV,万亿电子伏特),这是科学家迄今对这一粒子进行的最严苛质量限定。
2018年12月18日,我校“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九号楼粒子所会议室召开。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凌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发展与规划处、人事部、财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物理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实验室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参会。实验室工作汇报环节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政国院士主持。实验室主任及其他成员分别就实验室建设进展与发展计划...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