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电磁学 >>> 电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电学相关记录381条 . 查询时间(2.545 秒)
超级电容器作为重要的储能器件,因能量密度低,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提升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的有效策略是使用具有宽电压窗口的有机电解液。但是,常规有机电解液成本高,电导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相对而言,水系电解液具有安全、成本低、易操作的特点。但水系电解液的电压窗口窄,造成水系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低。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邵金友教授课题组,揭示了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力学和电学特性对固态电解质填充的依赖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固态电解质填充技术,使固态电解质对多孔电极(如碳纳米管多孔电极,及其导电聚合物的复合电极材料)的有效填充深度达到500μm以上,电容可随电极厚度近似等比例增加而不再出现饱和现象,其电容值比传统方法制造超级电容提高了45倍,达到了2600mF/cm2量级,比目前国际同行报道...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物质计算科学研究室张永胜研究员课题组在缺陷分布对FeNbSb热电性能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Phys. Chem. Chem. Phys. 20, 14441-14449 (2018))上。
为研究电渗固结过程中接触电阻的影响因素,使用铝电极在等电势情况下对滩涂淤泥开展电渗模型试验。分别采用不同预腐蚀处理的阳极和不同导电面积比的阳极进行电渗试验,并测量排水速率、电流、电势和试验前后的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腐蚀对电极–土的接触电阻影响不大,不同的腐蚀程度在电渗前期乃至整个电渗过程的排水效果未出现明显差异;增加导电面积比即阳极导电面积与被处理土体横截面积的比值可以减小接触电阻、提高电流,并...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2017年12月24日,中国电源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电源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候选人、首届监事会候选人,及全国会员代表共160人出席会议。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长徐德鸿主持会议。
秦成兵,副教授,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2. 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硕博连读3. 2013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获博士学位4.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作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学习。 研究方向: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MoS2/WS2)、氧化石墨烯光电...
针对高压直流开关电源变压器绝缘易被击穿和输入并联输出串联电源拓扑输出电压纹波大、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变压器绕组布局结构的分段式绕制方法和一种数字化错相控制策略。首先,详细给出了分段式变压器的绕制结构和设计方法;其次,基于所建立的占空比与输出电压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错相控制策略中最小纹波因数下的占空比设计原则,并对纹波因数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绕制了分段式高频高压变压器样品,研制了36 kV/10...
针对大采高工作面液压支架高初撑力、高工作阻力,以及快速移架和安全支护的用液需求,采用虚拟样机、有限元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液压系统仿真等计算机仿真技术,攻克了高压大流量柱塞泵特殊材料及特殊工艺、大功率传动系统可靠性技术,以及高水基高压大流量泵头流量脉动、噪声和气蚀防治技术等关键难题,成功研制出630 L/min、40 MPa乳化液泵。研制的BRW(630/40)型乳化液泵成套应用于神华神东煤炭集团...
谢健骊(1972-),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LTE-R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Ad hoc网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共计6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以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6篇。主编学术著作1部,参编2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
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带来随机双向潮流、故障难以快速定位隔离、电压波动大等问题,传统配电网规划、故障判别及运行控制不再适应,而主动配电网模式可在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其关键科学技术瓶颈在于能否突破源-网-荷协同控制与多能互补的高效运行。 “十二五”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集成可再生能源的主动配电网研究及示范”课题在多源协同的主动配电网运行关键技术研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