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 数学物理 电磁场理论 经典场论 相对论与引力场 量子力学 统计物理学 理论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理论物理学相关记录11640条 . 查询时间(2.52 秒)
团队目前有2个主要研究方向,即:量子强关联系统理论和材料物性模拟与预测。团队成员:罗光、胡爱元、曾召益、胡翠娥、文林、胡锋、杨芳、田德祥、辜永红、梁毅、徐一宁。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
该团队由文林、罗光、胡爱元、曾召益、胡翠娥、胡锋、杨芳、田德祥、辜永红、梁毅、徐一宁等老师组成。该团队主要致力于研究量子强关联系统理论和材料物性模拟与预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非局域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将高维纠缠光子的总体探测效率提升到71.7%,从而实现了无探测漏洞的高维贝尔不等式检验。该成果2022年8月3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2年8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相关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的形式于7月28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APS)下属网站Physics以”Distant Memories Entangle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研究员等在量子精密测量和超越标准模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超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实现了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玻色子直接搜寻,质量大于65μeV的轴子观测界限提升国际纪录至少10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26日以“Limits on Axions and Axionlike Particles within the Axion Win...
2022年7月27日午间,由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联合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基于微纳卫星和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为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柳占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固体强度与断裂力学理论、计算和工程应用研究,探究多物理场、多尺度等复杂条件下材料结构的强度和失效机制,为重大工程安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双、银振强、陈巍等实现了抗环境干扰的非可信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实现下一代量子网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1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Optica》上[Optica, 9, 812-823(2022)]。
2022年7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量子功能材料设计中心与物理系乔振华教授研究组基于单层过渡金属氧化物发现了理论上陈数可调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于2022年2022年7月14日发表在物理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129,036801 (2022)],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2022届博士毕业生李泽宇。
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s offer us the opportunities to implement novel quantum matter far away from equilibrium states. There has been remarkable progres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n-ergodic an...
杨茂志,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日本广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10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7年10月至今,任南开大学物理学院任教。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非局域量子网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Armin Tavakoli博士等人合作,使用超纠缠实现基于对称联合测量(symmetric joint measurements)的纠缠交换,并研究双局域贝尔不等式(Bilocal Bell inequality)和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Full network nonlocality)。该成...
王玉明,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理论研究,研究课题密切联系瑞士日内瓦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日本筑波科学城的非对称正负电子对撞机(KEKB),美国斯坦福的非对称正负电子对撞机(PEP-II),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等大型对撞机实验。研究领域包括重夸克物理、微扰与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Higgs物理、有效量子场论等高能物理领域的重要前沿热点问题。
金亮,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致力于非厄米系统的基本物性及动力学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非厄米光学系统、拓扑能带理论。
胡金牛教授,2011年获得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开展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研究(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迄今为止在Physics Letters B、Scientific Report(被定义为水刊)以及Physical Review C等原子核物理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原子核领域属于夕阳学科,基本上发不了Nature和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