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美学原理”相关记录181条 . 查询时间(0.82 秒)
“实践论美学”是在苏联社会派美学的启示下,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思想,视美为人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烙印在对象上,是人在观照对象中所领悟到的一种精神价值。但由于当年它的倡导者只是按认识论的观点进行研究,以致无视价值与评价的内在联系,把美与美感分离开来、对峙起来,而使“实践论美学”趋于纯理论化和形而上学化。蒋孔阳先生较早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转向“从现实生活出发”,按“经验复合...
AI美学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感性思维与AI审美对象美学特质的响应关联,是人类审美意识对AI功能、审美以及实践认知的美学呈现。西方哲学中的相关认知为AI美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其发展演进也促使AI美学理论表现出多维样态。古代西方哲学中就已经富含人类审美意识对以机械为主要代表的智能功能的认知。随后,人类与智能之间逐渐形成了二元化的认知关系以及由实用主义支配的互动关系,智能以及AI逐渐成为从人类审...

梁启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差异,是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史中的经典问题。在清末语境下,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体现为“军国民”。在“军国民”动机之下提出的小说群治论,旨在塑造激进的民众政治性情。进入民国后,梁启超提出了基于共通情感论的审美启蒙观,对传统文艺现象进行重新阐释,试图塑造“爱美”的现代公民人格。梁启超的问题意识转换,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由“尚武”到“尚文”的观念转折。梁启超前后有别的两种审美启蒙话语实则是一...
赵汀阳最近提出了一种全面的美学,主张从传统美学研究范式转向对外部问题的讨论,即美学研究的“外部触面论”。与之相对,美学研究的“内部触面论”则关注具有纯粹性和独立性的美学概念和艺术理论。赵汀阳的美学研究始于“内部触面论”,由于美学重建的迫切性,他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从弱的“内部触面论”过渡到强的“内部触面论”,如对形而上学的观点从悬置到否定,以及美学研究的课题从可以涉及其他学科到只以艺术为中心。尽管这期...
美学作为一种属于人的文化形式,具有突出的精神属性。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需要美学的“在场”和“出场”。新时代的美学建构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塑造新时代的审美主体,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以“两个结合”推进新时代美学创新。
对于“新美学”的建构,德国当代美学将其称为对鲍姆嘉通关于美学作为“感性认知”这一最初构想的再次复兴,其深层意旨在于,突破美学在近代之后的发展中伴生的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复杂纠葛,在对美学本色的回归中彰显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是一部阐明美学基本理论的著作。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独具的理论特色,是多方面的。《美学原理》论证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性问题,并且进一步正确地把握和描绘了美学科学的完整系统。全书共九章,章目分别为“现实的美与美的规律”、“自然美与社会美”、“美的认识与美感概述”、“美感的情绪活动和几种美感形态”、“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特征”、“从艺术的认识到艺术的表现”、“艺术美的创...

《美学原理提纲》(图)
《美学原理提纲》 蔡仪 自然美
2024/4/16
本书是为编写《美学原理》教材(该书198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拟写的内容提要。本书提出了一个美学原理体系的整体构架,并简要阐述了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全书共分十一章:现实的美与美的规律;自然美与社会美;形象思维与美的观念;美感的意识活动的特点;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艺术的形象性和典型性;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艺术美:艺术的种类;艺术的创作;美感教育。本书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研究美学问...

《艺术即经验》(图)
《艺术即经验》 美学理论 实用主义哲学
2024/4/16
《艺术即经验》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译者为高建平研究员。本书室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一个乌苏邦: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他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艺术将与道德结合,而家与想像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场舞是当代生活的一座观象台,空间、群体、意义、审美等是广场舞的几处观测点,而抛入其中的自己,则是舞台上的一个参照物。广场舞作为群众业余日常活动,其美学原则可以归结为乐即美。与其他艺术领域相比,广场舞的审美秩序并无本质区别。
“美学”作为学科名称最早是在十八世纪提出的,原词“Aesthetics”指向三个研究对象“感性的研究”“美的研究”“艺术的研究”。
融媒体视域下的欧洲创意产业,不仅拥有理论上的创新,还拥有相应的模式创新。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使不同媒介载体相互融合,创意产业内各领域的界线也逐渐模糊,呈现出跨学科与“跨美学”的特性。融媒体的集合优势使文化消费者从以往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重新调整了创意产业的生态链。如今,我国的创意产业正经历如火如荼的发展,欧洲经验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欧洲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多元的投融资渠...

《远近幽深:艺术体验、修辞和公赏力》(图)
体验美学 修辞论美学 艺术公赏力
2022/9/15
本书汇集了著者的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的体验美学和修辞论美学论文,以及近在过去十年间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论文,可以呈现其先后亲历的从体验美学、修辞论美学和艺术公赏力等不同路径去探讨审美与艺术的奥秘的个人治学印迹。第一辑为审美体验与体验美学,探讨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体验美学的基本含义、体验与生成、艺术的内在结构等问题。第二辑为语言与修辞论美学,探讨走向修辞论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
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论“对象性”美学,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象性的和形式主义的特征,它不仅在理论上受到一些新兴美学观念的挑战,也无法很好地解释当今的生态审美、生活审美、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这使得从“对象性”美学向“非对象性”美学的变革势在必行。“非对象性”美学不仅在中国天人合一哲学和现象学存在论哲学中有其根基,而且可以在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找到依据,并且当代艺术实践也为其提供了审美实践活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