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大气环境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大气环境学相关记录1360条 . 查询时间(4.504 秒)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团队着眼于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当前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面向区域、行业的大气污染问题,坚持聚焦科学前沿,在大气环境和污染控制领域的污染源排放、污染形成机理、健康效应、削减技术及控制策略、大气环境管理及辅助决策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凝练形成了大气污染物源辨识及复合污染形成机理、环境催化技术与新型大气污染物控制、工业废气净...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成果:1、大气转化、沉降的关键过程与海洋环境效应。2、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危害过程与快速检测技术。3、微纳米颗粒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响应。4、滨海地下水污染与海水入侵防控关键技术。5、海水养殖污染控制新技术。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满瀚阳团队介绍。
蓝天通常是在低云量、高能见度、低污染物浓度下,太阳光经瑞利散射之后形成的现象,受到天气和大气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包含晴好天气和低大气污染两重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蓝天的增加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需求,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多次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奥运蓝”、“阅兵蓝”、“APEC蓝”等特殊蓝天被国内外广泛报道。特别是2015年关于“北京蓝”的话题爆发性增长后,区别于霾,蓝天变化开...
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作为地球上最强的年际变率来源,它对全球气候和极端天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洪水,干旱,热浪等极端事件对许多国家的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和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防灾减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07年获得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人员34名,其中教授5人,“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11人,现有兼职教授(硕导)12人。研究队伍学术水平较高、科研与教学能力强、研究课题工程应用背景强,拥有价值2000万元的教学与科研设备,建有内燃机排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能源动力综合实验室、制冷与低温实验室。经多年建设与发展,已形成能源清洁转化技术、先进动力与自动化、新能源动力技术、...
大气臭氧是大气能量收支的重要物质成分之一,对大气化学和辐射平衡起重要作用。青藏高原作为 “天然实验室”,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预警区。珠峰则是青藏高原的标志,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和生态单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含量的短期变化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备受关注。但是,由于高海拔和严峻观测条件,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的原位探测较为缺乏。
潜热通量(LHF)交换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之一。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上层海洋可以通过调节海气湿度差和温度差向大气提供热量,同时,大气可以通过风等引起的LHF来改变上层海洋的热状况。在大气强迫和海洋强迫情况下LHF-SST和LHF-SST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海洋强迫的情况下,LHF(正值表示向上)与SS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较暖的海水通过向上的LHF加热低层大气。在大气强迫的情...
2022“云上科普日”科普展览——碳达峰碳中和。
2022年北半球入夏以来,包括美国、欧洲乃至我国境内,接连出现了罕见热浪。持续高温让很多中国老百姓第一次听说了“热射病”这种严重中暑可致死的疾病。习惯了凉爽夏季的英国民众面对超过40度的破纪录高温措手不及,伦敦多处爆发野火,消防和医疗体系告急。
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一方面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提高陆地植被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大气CO2施肥效应),从而对全球变暖产生负反馈作用。由于大气CO2增加与气温升高的高度同步性,目前仍缺乏有效数据支撑研究对植被生长的相对影响及相关机制。另外,自然生态系统普遍缺氮,尤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将不断加剧植物生长的氮限制,抑制大气CO2升高的施肥效应...
沉积岩在近地表分布广泛,约占大陆面积的64%,储碳量丰富。沉积岩的化学风化导致封存在岩石圈中的碳活化,从而改变短时间尺度上的全球碳循环模式,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传统观点认为岩石的化学风化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负反馈控制机制:钙硅酸盐(岩)的化学风化作用通过碳酸盐沉积()产生负反馈作用使大气CO2浓度降低,从而显著降低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 CO2增加造成的影响,而碳酸盐的化学风化作用不具有这一功能...
2021“云上科普日”科普展览——PM2.5与雾、霾。
黄土高原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频发区,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费时费力,且难以满足地质灾害精细化制图要求。而近些年来兴起的无人机(UAVs)摄影测量技术和SfM (Structure from Motion)三维建模技术已成为获取野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新技术。在无人机精度初步验证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11个黄土滑坡的三维数字模型,生成了高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产品。在A...
2015年在苏州市城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共 87套,用重量法分析了PM2.5的质量浓度,离子色谱法分析了颗粒物中F-、Cl-、NO3-、SO42-、Na+、NH4+、K+、Mg2+和 Ca2+,共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 观测期间,苏州市PM2.5的年均质量浓度为(74.26±38.01)μg·m-3,其季节特征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9种水溶性离子的总质量浓度为(43.95...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