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畜牧学 >>> 家畜育种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知识库 家畜育种学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2.452 秒)
养羊研究室重点从事羊遗传育种、高效繁殖,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及生物新技术的研究应用。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人,客座研究人员18人,研究生6人。养羊研究室先后完成和正在执行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羊新品种(系)的培育及品质化生产,繁殖新技术,羊遗传资源保护,秸秆饲料化利用、替抗饲养新技术、牛羊产品品质评价,草食畜生产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持续开展甘肃省牛羊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和羊产业饲养基础数据...
成果涵盖了海南猪养殖过程中的杂交利用、饲料营养、分子育种和标准制定等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主要解决了海南猪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和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杂交选育的屯昌二元和三元杂交猪,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分别达到了631克和653克,有效地解决了屯昌猪生长速度慢和养殖效益低的问题;应用研制的浓缩料饲养海南地方猪杂交猪,比传统农村养猪模式提前56天出栏,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制定《屯昌黑猪》、《海南黑猪》及饲养技...
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紧密围绕我国畜牧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科前沿,立足西北地区动植物遗传资源,系统开展畜禽功能基因、蛋白组学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动物胚胎发育、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和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进行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挖掘和利用地方畜种优势遗传资源。近年来,团队先后在临潭县、康乐县、玛曲县和宁县等县区组织畜牧兽医专业人员和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讲...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研成果:2020年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绒毛羊研究室主要开展地方绒山羊优良品种(系)的选育,重点开展绒山羊绒品质、肉品质和多胎性状选育,以及基因组育种、冻精供种、高频繁殖调控和早期选种等技术研究应用,建立绒山羊种质资源创新、高效繁育和草畜一体化生态养殖的耦合技术模式并示范推广。
绒毛羊研究室主要开展地方绒山羊优良品种(系)的选育,重点开展绒山羊绒品质、肉品质和多胎性状选育,以及基因组育种、冻精供种、高频繁殖调控和早期选种等技术研究应用,建立绒山羊种质资源创新、高效繁育和草畜一体化生态养殖的耦合技术模式并示范推广。
肉羊研究室以提升内蒙古自治区肉羊产业发展为目标,重点开展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及新品种(系)的选育、肉羊杂交优势的利用、适合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肉羊新品种的培育、肉羊特色基因的挖掘利用、分子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研究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人,其中正高级3人、副高级1人、中级2人,自治区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草原英才1人,近3年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2名。
家畜种质资源研究室以内蒙古自治区家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与开发利用为目标,重点开展家畜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调控、家畜种质资源的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家畜种质资源监测与高效服务数据平台构建等研究。
盘欧羊新品种群的培育是以分布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黄河首曲的欧拉羊遗传资源为基础,采用本品种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适当导入欧拉羊野生近缘祖(盘羊)基因的基因组聚合育种技术,结合青藏高原藏羊生产实际构建了基因双向流动的核心群开放式联合育种体系,经过2代本品种选育,第3代导入1/4盘羊基因,第4代横交扩群,现有新品种群体规模为核心群5000余只,扩繁群30000余只,年供种3000余只。
主要以良种、良法为着入点,研究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及现状,初步提出了西藏17个地方牦牛类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了中国牦牛30个品种(类群)的基因库;挖掘了与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及低氧适应性相关基因24个,筛选了分子标记11个。初步提出了西藏17个地方牦牛类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西藏东部是西藏牦牛的起源地之一,以及西藏牦牛有两个母系起源;并构建了中国牦牛30个品种(类群)的基因库;挖掘了...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研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证书。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研成果: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证书。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研成果: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获奖证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