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气候学相关记录63条 . 查询时间(0.774 秒)
由于研究基础和共享机制等条件的限制,我国西部的树轮气候研究主要还是单点和小区域范围内的树轮气候研究,除个别区域(柴达木盆地、新疆伊犁等)以外,很少利用大范围多树轮资料重建区域气候变化。本项目经过连续几年的野外采样和大量的实验分析,并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树轮资料,构建了包括139个原有序列和118个新建序列的共257个多种树轮参数年表组成的中国西部地区树木年轮资料场,重建了中国西部各区域38条气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背景: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和亚洲中部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维系生态环境的命脉。新疆冰川水储量约为2.4万亿方,居全国之首。冰川融水径流超过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25%,在水资源构成和河川径流的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是中国最重要的积雪地区之一,积雪与冰川资源一样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新疆冰川和积雪对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呈现...
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次前所未有的超强热浪席卷了北美西部,多个城市的气温异常超过6月气候均值约20℃,创下了有史以来高温事件的新纪录,其中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日最高温度达到46.7℃,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莱顿市的最高温度高达49.6℃。这样罕见的极端事件导致超过1000人死亡,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升高,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在此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排放的CO2通过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对气候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广泛且不可逆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海冰融化、频繁的热浪等。为缓解这些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2015年制定了《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科学研究表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实现需要应用CO2移除方法使CO2浓度在本世纪下降。如果应用CO2移除方法,气候系统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如何呢?IPCC AR6报告指出,CO2浓度...
暖北极-冷欧亚(WACE)是近20年来北半球冬季气温的主要特征,与该模态相关的极端冷事件在北半球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气候模式对该模态的模拟能力直接影响冬季气温的模拟效果。过去的研究表明,CMIP5模式对中纬度大气对海冰的响应模拟较弱,导致对暖北极-冷欧亚的模拟比实际的偏弱。但是,目前的CMIP6气候模式是否对WACE模态和相应的大气环流型有足够的模拟能力尚不清楚。
2022年11月以来,北半球中纬度极寒天气频繁肆虐,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东亚地区接连遭遇频繁的寒潮和暴风雪天气的袭击,其中新疆地区11月底、1月初和1月中下旬暴雪天气频发,局部积雪厚达2米以上。北京地区1月25日观测到零下16.7℃的低温,创下1978年以来北京1月下旬气温最低记录,而黑龙江漠河,也遭遇了-53℃的低温天气。与此同时,北美地区先后于11月中旬,12月中旬和12月下旬也遭...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常表现为三极型,即长江流域与华南、华北地区反位相变化的分布格局。这种区域旱涝分布特征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规划以及防灾减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过去已有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三极型降水模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不同影响因子,但其究竟是大气内部变率或仅是遥相关强迫的结果,目前尚不清晰。
2021年9月,在印度西北部和我国华北地区同时出现极端强降水,两地降水量均打破了有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通常情况下,印度西北部雨季和华北雨季发生在7、8月,两地雨季在9月基本结束,而在欧亚陆地气温偏暖的背景下,2021年9月亚洲降水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都具有类似于雨季(7、8月)的特征。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Summ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NAO)作为北大西洋区域海平面气压变率的主导模态,可以显著影响下游东亚气候。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郝沙彬,与导师毛江玉研究员和李剑东副研究员基于再分析资料和气候模式结果,详细探究了SNAO与后期秋季云南降水的年际联系及物理机制。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简称抗性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环境中存留的耐药菌及其携带的抗性基因有可能随冰川消融输出到下游湖泊、河流等环境中,对下游环境的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产生潜在威胁。虽然青藏高原环境较洁净,但外源抗性基因可随大气环流扩散至高原冰川,这些抗性基因继而在冰川...
东亚气候过渡带(TCZ,Transitional Climate Zone)是季风主导的湿润区向西风带主导的干旱区的过渡区域,水资源匮乏,对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且生态脆弱,气象灾害频发,因此对其干湿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气候、生态和社会意义。近6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与全年干湿状况不同,TCZ 夏季干湿量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且其变化主要由降水主导的3-8年的年际周期振荡为主。通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指数显著增大,包括中国在内,植被有明显“变绿”的趋势。然而,目前基于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植被变化的原因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对中国不同气候区植被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极端的热带气旋频繁袭击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例如2021年的超强台风“雷伊”和2022年的超强台风“轩岚诺”,给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理预估未来增暖情景下热带气旋的变化对相关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得到对热带气旋活动更为合理的的预估,许多研究从不同的方向着手提高用气候模式模拟热带气旋活动的能力,包括提高模式的分辨率,改进热带气旋的识别算法,使用海气耦合试验取代海气非...
2020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重大洪涝灾害,总降雨量达759.2mm,为1961年以来最多。以往研究中,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往往与超强东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有关。然而,2020年前冬热带太平洋只表现为弱的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周连童研究员团队从北印度洋(NIO)和热带北大西洋(NTA)海温出发,研究了两大洋海温异常对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影响和机...
在2020/21年冬季的前半段(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持续偏强(一次全国型强冷空气,两次全国型寒潮),导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异常偏低,部分站点最低气温甚至突破台站历史观测极值。但是国际上各机构(包括NCC、NCEP、ECMWF和JMA)的季节预测模式提前一个月并未对2020年12月的极端低温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而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模式版本C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