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6965条 . 查询时间(2.047 秒)
研究城市地表覆盖与地表温度(LST)的关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Landsat TM数据支持下,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提取不透水地表信息,结合LST和地表热通量,分析不透水地表覆盖度(ISA)和LST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不透水地表对LST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84—2014年北京不透水地表面积迅速增长,中覆盖度比例下降,高覆盖度比例增加;LST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
为探讨中国再分析气象数据集CN05.1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适用性潜力,以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分别使用CN05.1数据集和传统气象站数据驱动SWAT水文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 2)、纳什效率系数(NSE)和相对误差(Re)等评价指标对二者模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CN05.1数据的适用性;最后采用两种数据订正方法对CN05.1降水数据进行了订正,并以水文模拟效果进行评价。
RCPs情景下汉江流域未来极端降水的模拟与预估
全球气候模式 RCP排放情景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预估
2020/10/22
采用应用于跨行业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的5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历史和未来RCP排放情景下的逐日降水数据,在评估模式对汉江流域1961—2005年极端降水变化特征模拟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汉江流域未来2016—2060年极端降水总量(R95p)、极端降水贡献率(PEP)、连续5 d最大降水(RX5d)和降水强度(SDII),结...
基于LSTM网络的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研究
LSTM网络 机器学习 汛期降水 季节预测
2020/10/22
基于BCC-CSM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历史回报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降水月值数据,通过多方法对比并讨论了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利用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预测2014年和2015年中国夏季降水。结果表明:LSTM网络的预测效果较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及模式输出结果有一定优势。
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2020/10/2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是近10年提出的人类社会应对一系列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成本有效的方式,但直到近期才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视。针对气候变化,NbS指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减缓气候变化,同时利用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帮助人类和野生生物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气候风险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气候保险通过转移分散风险成为应对气候风险的有效机制。文中首先在辨析气候保险的概念和市场机制等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气候保险存在逆向选择风险与难以满足大数法则、存在道德风险与反馈效应的问题;其次梳理了发达国家气候保险的发展情况,其风险分散和转移功能比较强,保费一部分存在政府补贴,一般采取政府紧急贷款、再保险和保险衍生品的方式进一步分散风险,但是也存在道德风...
基于最新的经济和人口普查及逐年统计年鉴,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经济预测模型,分析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框架下中国“全面二孩”政策后2010—2100年经济发展趋势,并解析了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隐形碳关税:概念辨析与国际治理
隐形碳关税 碳标签 国际标准 国际治理
2020/7/17
碳关税是各国高度关注的贸易问题,因涉及各国经贸利益,南北国家在碳关税问题上分歧很大。任何有关碳关税的政策措施,都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评估与全球气候治理展望
卡托维兹 巴黎协定 实施细则 气候谈判
2020/7/17
《巴黎协定》在确立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框架性制度安排的同时也给出了一系列留待解决的后续任务,包括制定《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细化相应规则、制度和指南等。
城镇化模式与低碳发展的关联分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城镇化模式 低碳发展 碳排放 关联
2020/7/17
不同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城市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以石家庄市为案例,基于历年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定量核算石家庄市不同城镇化模式下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下,石家庄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将存在显著差异。与延续目前相对高碳的城镇化模式相比,在低碳城镇化模式下,2015—2030年,在城镇化率同样提升18.7%的情景下,碳排放的年均增速将由4.3%下降至0.4%,碳减排效果非常显著...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应用与展望
气候变化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情景应用 文献计量
2020/7/17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发展和应用的进展,以及在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特点。
利用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6年生成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低涡集中生成于盆地内;在6月生成最多,7月发展最强;按移动情况不同可将其分为5类:东移型、东北移型、东南移型、西移型和少动型;东移型、东南移型、少动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6月,东北移型和西移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7月。
海洋和冰冻圈变化有关的极端事件、突变及其影响与风险
海洋 冰冻圈 极端事件 风险管理
2020/7/17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于2019年9月在IPCC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第二次联合大会上得到审议通过,并得到了IPCC第51届全会接受和批准。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风险及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升温、酸化、脱氧和营养盐减少等气候致灾因子(事件)的危害(险)性不断加剧(高信度)。
SROCC:海洋热含量变化评估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 热含量 加速 南大洋 海平面
2020/7/17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不断增加,驱动了全球变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指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90%以上都被海洋吸收,使得海洋增暖,海洋热含量增加。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发现:自1970年以来,几乎确定海洋上层2000 m在持续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