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近代文学史相关记录211条 . 查询时间(2.186 秒)
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涌现出来,它们也被称之为“红色经典”,“三红一创”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评论家和文学史家认为这些小说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讲述革命的起源和革命的曲折经历以及如何走向胜利的故事。在中国20世纪文学中,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仇恨叙事成为一个显性的叙事模式,仇恨叙事本身内部也存在着“深度模式”,“红...
张友高新作《深圳大道》诞生在奔波如梭的世纪新城,流光溢彩的青春之都,虽令人惊奇,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个城市期待这样的作品已经很久了。这是一曲满怀着创造的激情和深厚的自豪,把海腥气和血汗气融为一体,在如蛎壳般尖利奇崛的历史轨迹中书写的篇章。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悲剧,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悲情意识”。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文学创作者对本地区遭受的苦难的感怀与书写,也是台湾民众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反思与倾诉。这种情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苦难意识一脉相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但是,由于长期的分离和殖民统治,台湾民众对大陆产生了疏离感,再加上文化差异所导致...
1953年,竹内好曾就赵树理的作品写过一篇文章:《新颖的赵树理文学》。在这篇文章里,他引用了一位名叫冈本的学生对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的评述。  在冈本的评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初接触《李家庄的变迁》时的“惊讶”和“新鲜”感。她提出,《李家庄的变迁》是“过去的小说中不可能见到的”;并且,她还提到了其中“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她分析说,这问题乃是“新文学的本质问题”。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小说”。然而,一直没有受到较大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鲁迅自己在这方面从来没有自称“第一”,甚至没有以这篇作品为傲。相反,他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①,而它的功能只不过是“破破中国的寂寞”②。但另一方面,对于差不多同时间写成的另一篇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初稿完成于19...
《摩罗诗力说》(1907年)是鲁迅早期诗学的代表作。这篇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探索救亡图存和改造国民性方略的诗论,既是鲁迅浪漫主义诗学与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充满民主革命热情、追求人本主义理想、号召思想革命的战斗檄文;既倡导“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派精神,也呼吁“自觉勇猛、发扬精进”的“精神界之战士”。从历史的语境看,此文融鲁迅的艺术创作思想与启蒙主义热情为一体,在诗学与政治的经纬坐标上,达到...
在今天的文坛,人们最怕的就是批评之声。一个不能正视批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能正视批评的文坛一定是虚假的圣坛。
三联书店即将出版《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作者张培忠接受本报专访——   张竞生:被妖魔化的文化奇人   真实张竞生   ◎他第一个向社会公开征集“性史”,却被贬为“性学博士”   ◎他第一个提倡计划生育,却被骂为“神经病”   ◎他发起第一次爱情大讨论,鲁迅说他的观点“25世纪或能通行”   ◎他第一个在大学课堂讲授“逻辑学”,编写第一本逻辑学教材   ◎他第一个提出“美治”思想,被今人列为与...
沈从文爱交朋友,但能始终相与者不多,早年交好的徐志摩和胡也频不幸英年早逝,稍后相识的胡适在北平解放时彼此分道扬镳,而丁玲、曹禺等文坛旧友则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地位悬隔而日渐疏远,只有一个巴金与沈从文的交情生死不渝。在“四人帮”横行时,沈从文自身难保,但他还挂念着遭受迫害的巴金夫妇,想方设法托人打听他们在“五七干校”的情况;而巴金在复出之后,荣膺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作协主席,每次到北京,总要去沈从文家中看望...
知青文学的三十年,其实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一个令人瞩目的分支。就实质而言,知青文学不止有三十年的历史。可以说,从中国有上山下乡这件事开始,就有了反映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1955至1966年,全国有一百多万人上山下乡,这十多年里,已经有了不少知青文学作品。不要小看了这一时期的知青文学作品,后来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之所以有千百万知识青年义无反顾地奔赴边疆,豪情满怀地涌向农村、山乡、草原,和受了这些作品的...
中国鲁迅学史上的新发现     中国  鲁迅学史  新发现       2010/6/22
早在1936年,柯灵主编的《铁报》文艺副刊《动与静》就点名批判张春桥,报道了鲁迅将发表《三月的租界》一事,引起中国鲁研界和现代文学界的浓厚兴趣。“南天一柱”郑心伶先生主编的《鲁迅世界》,2008年正式出刊以后,受到广泛好评。最近又在第四期上披露了绍 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张理明先生的最新发现:早在1936年,柯灵主编的《铁报》文艺副刊《动与静》就点名批判张春桥,报道了鲁迅将发表《三月的租界》一事,引起...
这三十年,在禁锢化与人性的解放之间,在欲望化与道德理想之间,在世俗化与崇高精神之间,在日常化与英雄情结之间,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乡愁之间,文学在苦苦寻觅自己的理想形态和审美精神,这种寻求还将一直继续下去。
总结三十年的文学文体发展,展望未来的文学前景,我以为应该这样来对待文体:一方面,我们当然需要文体的革命和解放,但另一方面,此刻我们更需要文体的建设和守成。
再过50年,当那一代的读者或研究者读今天的作品时,他会出现一个幻觉,觉得这一代人都在喝咖啡、吃哈根达斯、游历世界、穿名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执迷。新一代写作者要警诫一种经验对另外一种经验的消灭。
80年代是政治化,90年代是个人化和商业化,到了21世纪之后则是媒体化、信息化。作家们虽然年龄有差别,但他们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风尚,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弥合,相互启迪,代际衔接和总体过程是深层次而多样化的,这是我们30年文学最重要的收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