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 文字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字学相关记录90条 . 查询时间(2.36 秒)
汉字形声字一般可分为形旁和声旁两部分,形旁表示该字的义类,声旁指示它的读音。——一般文字学著作都是这样表述。自北宋王圣美倡“右文说”以来,对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的探讨也一直是文字学家所热衷谈论的话题。至于声旁的表音功能,民间固有“识字识半边”的口诀,现代学者又以统计的方法给以定量分析——至此,对形声字的形容似乎已告完善。
“谶”本是假托神意兆示人间吉凶的预言;而“纬”则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指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与儒学化的方士以神学迷信观念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于“谶”与“纬”曾一度在两汉时期合流,并形成盛极一时的“谶纬”思潮,因而古人往往将纬书称为“谶纬”,或单称“谶”。于是后世人们也多将“谶”与“纬”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认为“谶”与“纬”名异实同。本文对“谶”与“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认为“谶”与“纬”既...
汉字是一种表意制文字。以形托义是汉字最本质的属性。传统六书说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所以成为系列化的四种造字之法,是因为它们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就其共性而言,这四种造字方法均含浓厚的图画色彩,都可以按形索义。就其个性而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表意手段,都有独具的特性。可以这样说,考其共性,它们息息相通。察其个性,它们各得其法。本文论述的范围,在于判析指事符号属性,揭示指...
试论合体象形的标界     标界  合体象形       2008/11/20
一、合体象形的类说象形是汉字构造的基本法则。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今人谈到“六书”,常常取用许慎的称谓,采纳班固的次第,置象形于六书之首端,也正是为了表明象形在表意制汉字构形中的重要地位。古今文字学论著者,曾对象形做过分门别类的工作。由于各人采用的方法不同,故所得的类别各异。大而言之,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正字法和正字的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  正字  正字法       2008/11/18
以往,我们对于社会的非正字现象,往往过多地强调了文字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追究错别字的原因时,不外乎是因笔画和形体的相近,或读音相同相似而致误。而对造成这一非正字现象的社会责任却很少提及。在非正字现象充斥于社会的今天,仅谈前一个原因而回避后者,是无力纠正这一现象的,只有抓住了社会的和文字自身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问题才有望解决。因为对非正字现象的文字自身追究已较多见,所...
莫把玄烨换玄宗     玄烨  玄宗  唐明皇       2010/6/23
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因此后世所见的古书,“ 玄”“元”不分,或者“玄”“元”同用了。
韩国的去汉字运动     去汉字运动       2008/11/6
在首尔大学图书馆里,我惊讶地发现,一直到1979年出版的韩语著作中,汉字都比比皆是,至少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汉字。后听韩国学生说,现在韩国年龄较大的人都还认识汉字,我们在韩国问路时,如果对方听不懂,有时直接写成汉字对方就明白了。听说数十年前韩国政府还曾规定学生必须学会3000个汉字,可是如今在韩国书籍、报刊中,你几乎看不到一个汉字。
《文物》2006年第6期,陳松長先生在一篇名爲《馬王堆帛書“物則有形”圖初探》的論文[1](以下簡稱“陳文”)中公布了一幅帯有文字的馬王堆漢墓帛圖。帛圖見於該期《文物》的封二。此圖殘存大半,幅寛約24釐米、幅長約20釐米。“陳文”介紹說,帛圖構造類似一個式盤:這幅帛圖分三層佈局,最外一層是朱繪方框,在方框内側題有文字。
本文从《说文解字》所下定义和所举字例着手,阐述了转注造字法作为一种专为同义词造字之方法的内涵和特点,进而论证这种造字法并非只是简单地创制了一些字符而已。指出其对保存并丰富汉语词汇、推动汉语词汇向双音、多音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语音史等方面的学术价值。
《金陵晚报》1999年6月30日报道,6月26日,武汉市第六届教师5项基本技能竞赛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面对24个应用频繁的汉字,该市131名出类拔萃的教师中只有1人顺利过关。这131名教师是从该市两万多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层层选拔出来的。这次选拔的人员一共有138人,其中7人因故缺考。据报道,在出现差错的130人中,差错一般都在3—7个,其中最多的达12个,差错率达50%。例如把“度假”写成...
谈文字的本质     本质  文字       2008/5/18
文字的本质是什么? 学术界权威性的看法是:“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i][①]。 语言以“音”示“义”。说文字的本质是“代表语言”,那就是认为:文字的本质也是以“音”示“义”。所谓“能读出来”指的是文字有字“音”。也就是说,文字的本质是以字“音”来表“义”的,于是有人更明确地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
二十世纪的《说文》学(图)          2008/1/9
  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汉字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如同“红学”缘于《红楼梦》、“选学”缘于《昭明文选》,研究《说文解字》的学问被称为“说文学”,又称为“许学”。一部书生发出一个学科,在中国的典籍史上,并不是很多的。   20世纪初开始的以反封建为主题的文化革命,一开始就对准了文化的基础— —汉字,为解释古代经书而编写的《说文解字》被关注的程度自然降落。但是,《说文解字》的地位并没...
从文字的构成与演变看,“傩”为“难”加上“人”,而“难”为“又”与“隹”的组合。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又由于甲骨文中“隹”与“又”与帝王的联系,我们不难看出,“隹”与“又”分别取像于原始的鸟与蛇,也就是后来演变而成的凤与龙。从宇宙观念看,“隹”代表天,“又”代表“地”,因而“难”是天地的合一,而“傩”为天、地、人的合一。傩仪实际上是仪式象征秩序之天地人、神鬼人合一的体现。
《太平经》文字学研究的新拓展          2007/12/28
《太平经》是东汉末年原始道教的重要典籍,亦是研究汉代哲学、文学、史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基本文献之一。《太平经》卷帙繁巨,文辞质朴拙涩、“俚俗支蔓”,素来被学人视作较为难读、难懂之古书;加之,是书成文年代较久远,历经了长期的流传过程,期间,屡经转抄、编辑,造成不少文字方面的讹误。特别令人遗憾的是,迟至晚唐以后,战祸不断,诸多典籍历经劫难,不免佚失(或者部分遗失),《太平经》即属此列。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
置身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随着我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联度愈来愈深入和复杂,西方文论在我国当代文论中的作用力到底如何,我国文论的独创力究竟何在,无疑是需要认真追究的问题.而要追究这个问题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当前正与我们频频打交道的那部分西方文论(例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等),而是同时需要由此出发,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那部分后面所携带或缠绕着的更为久远而深厚及更为复杂而多变的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