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人物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相关记录53条 . 查询时间(2.422 秒)
余长林,湖南株洲炎陵人,化学工程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American Nano Society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赣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美国化学会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hemistry ...
熊道陵,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冶炼与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煤化工》杂志编委。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技厅项...
佘远斌:男,1965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精细化工(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杨锦宗院士。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主任,绿色化学与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金属卟啉类仿生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构效关系以及在催化氧化烃类绿色合成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方面的应用研究,计算化学与分子模拟在化学化工中的应...
张澜萃 女,汉族,1963年10月3日出生。博士,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85年本科毕业以来,主要讲授过本科生无机、分析化学等7门课程,研究生1门课程。从事过乙二醇醚、丙二醇醚溶剂、,汽车修补腻子、稠油破乳剂、工业、民用清洗剂、工业水处理剂等应用项目的研制开发。主持省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1项,参加省、市级项目2项。参编科学出版社教材《表面活性剂》,完成18万字;高教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化教材《...
赵龙铉,1967年11月出生,药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五环三萜类药物、喹喏酮类抗菌药物和核苷类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开发。
赵东霞,女,中国共产党员,汉族,1971年10月5日生于河南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三级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和计算化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参与建立和发展分子形貌像理论,研究分子的形状和大小;(2)结合密度泛函理论下电负性均衡的研究,探讨有机和生物分子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极化和成键以及反应的理论表征。(3)从事原子-键电负性均衡融合进分子力场的(ABEEM/MM)浮动电荷力场研...
王凤平教授 男,1962年生于长春,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辽宁省高校"分子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员;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功能分子和材料设计模拟研制)成员;《The Open Corrosion Journal》期刊编委会成员(Editorial Board Member);大连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
田运齐,1958年11月4日(农历9月23日)出生,辽宁省盖州人。辽宁师范大学二级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辽宁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9,1997年德国Erlangen大学访问学者; 2002年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功能配合物化学; 主攻方向: 沸石型配位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近20篇,其中包括美国化学会期刊 J. ...
  范旭东,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 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碱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学悟,化工专家,我国化工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他主持创办我国第一个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开创了我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 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的研究,促进了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生产建设及西南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积累了组织管理科研工作的丰富经验,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名材,化工专家,教育家。他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化工人才。抗战期间领导重庆动力油料厂开展科研,发展植物油裂炼生产汽油、柴油和润滑油 ,卓有功绩。40年代后期着手筹办中央化工厂,对上海化工厂、南京化工厂及重庆化工厂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张克忠,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事业,在南开大学创办了化学工程系和我国第一个高校应用化学研究所,提倡学用结合,培养 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并为化工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他先后在重庆、昆明、青岛兴办化工企业,生产市场急需的化工产品,并锻炼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张克忠对开创我国化学工程教育和振兴我国早期化学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谢为杰,化工专家。早期对我国第一座重化工基地——永利铔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卓著。以后长期从事氮肥工业的科研生产和组织领导工作,是碳化法合 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新工艺的发明人之一,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刘嘉树,纯碱工业技术专家,40年代帮助印度塔塔公司碱厂进行技术改造;50年代主持大连碱厂改扩建工程,实现设备大型化,卓有功绩。对联合制 碱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实现工业化作出了贡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