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相关记录4009条 . 查询时间(2.172 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通过压力调控激子输运显著提升二维钙钛矿紫外光电响应(图)
二维钙钛矿 紫外 光电
2024/11/8
2024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1110组)金盛烨研究员、田文明研究员团队在压力调控二维钙钛矿激子输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压力调控的方法,成功抑制了<110>型二维钙钛矿(API)PbBr4中自由激子(FEs)到自陷激子(STEs)的转变,并实现二维钙钛矿紫外光电响应提升5000倍。
中国科学院“天关”卫星发布首批科学成果(图)
卫星 空间 X射线
2024/11/1
2024年10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上,“天关”卫星展示了其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自2024年1月9日成功发射以来,“天关”卫星以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成功获取了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标志着X射线时域天文领域进入了新的时代。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利用瓦级皮秒激光器实现高精度空间碎片观测(图)
天文台 激光器 空间 观测
2024/1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改造德令哈青海观测站1.2米望远镜,利用瓦级的皮秒激光器实现了对空间碎片的高精度激光测距。空间碎片目标测量最远距离为1620.5 km,雷达散射截面积为2.41㎡,测距精度达到10.64 cm。该团队实现了单套激光器系统既可开展合作目标卫星厘米级高精度测距又可实现高精度空间碎片观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重建黄土高原全新世粉尘通量并揭示动力机制(图)
地球环境 动力机制 集成
2024/11/1
风成黄土是重建过去多尺度粉尘活动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的载体。此前,科研人员以黄土高原黄土为材料,开展了较多构造、轨道尺度的粉尘活动研究,但基于实测年代标尺对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粉尘活动高质量重建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较为缺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哈勃常数危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天文台 分析 宇宙
2024/11/5
“哈勃常数危机”指的是分别使用低红移观测 (超新星、重子声波振荡) 和高红移观测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对哈勃常数H0的测量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此问题是当前宇宙学中重大的疑难问题之一,其有可能意味着超出宇宙学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中枢-纤维状系统如何促进大质量恒星形成(图)
纤维 系统 恒星
2024/11/6
2024年10月24日,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的博士研究生张文峻及合作者使用Herschel空间望远镜,Spizer空间望远镜以及James Clerk Maxwell射电望远镜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银河系中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49A的分子云气体结构、运动学以及恒星形成。分析结果显示巨分子云W49A是由两个中枢-纤维状系统(HFSs)组成,从纤维状结构(filament)到中枢(hub)的物...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球状星团脉冲星巡天揭示球状星团脉冲星新规律(图)
演化 天体物理学 辐射
2024/11/5
球状星团聚集了大量特殊类型脉冲星,包括毫秒脉冲星、脉冲双星、双中子星等。这些脉冲星为研究脉冲星演化规律、分析特殊类型脉冲星形成和演化路径、脉冲星和周围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等提供了难得的机会。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调试开始即开展球状星团脉冲星巡天工作,至今已发现56颗脉冲星,将FAST天区内球状星团脉冲星数量增加约两倍。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天鹰座巨分子云的NH3与CO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图)
分子 恒星 演化
2024/11/6
2024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刊迪丽耶·图尔荪、加尔肯·叶生别克等科研人员,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和德令哈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对天鹰座巨分子云进行氨分子(NH3)和一氧化碳(CO(1-0))谱线观测研究。他们详细分析NH3、12CO、13CO和C18O数据,推导出它们在天鹰座巨分子云的分布及相关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2024,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暗能量探测天籁项目正式加盟国际大射电天文台SKA探路者
探测 射电 天文台
2024/11/5
2024年10月21日,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官方认证我国中性氢强度映射巡天实验天籁项目为SKA探路者。平方公里阵(SKA)是目前正在建设的下一代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也是一个政府间合作的望远镜项目,目前中国、南非、英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是其正式成员国。SKA探路者项目与先驱项目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与SKA科学技术相关的大型科学装置。尽管SKA望远镜已经开工建设,但探路者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依...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在大质量恒星WNL阶段演化模拟上获新进展
恒星 演化 模拟
2024/11/5
2024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在大质量恒星演化模型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一套恒星演化模型模拟了质量介于50到150个太阳质量之间的大质量恒星在WNL型星阶段的演化。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演化程序中引入了一个新发展的k−ω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更形象地模拟大质量恒星内部复杂的对流超射现象。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星际生命相关分子氨基乙腈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化学建模研究获得进展(图)
分子 天体 活性
2024/11/6
氨基乙腈(NH2CH2CN)被视为星际介质中甘氨酸的前体分子,同时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相关分子。由于其特殊的双官能团结构,氨基乙腈可以发生环化反应,快速生成杂环化合物,如遗传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腺嘌呤。值得注意的是,氨基乙腈的同分异构体(CH3NHCN和CH3NCNH)还具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手性特征。因此,氨基乙腈及其同分异构体在星际生命化学起源中可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领衔初步实现日冕磁场的常态化测量(图)
测量 演化 观测
2024/10/2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425301)资助下,由北京大学田晖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初步实现了日冕磁场的常规测量,揭示了日冕磁场在约8个月时间内的演化规律。研究成果以“观测日冕全局性磁场在8个月内的演化(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un’s global coronal magnetic field over 8 months)”为题于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太阳风速度脉冲和行星际磁场急转起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太阳 行星 动力学 天文台
2024/10/2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41118、42150105、42174194、42204166、42204174)资助下,北京大学何建森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揭示了太阳风速度脉冲和行星际磁场急转的起源过程。研究成果以“太阳轨道器测得的太阳风速度脉冲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观测到的日冕亮斑的关联(Connecting Solar Wind Velocity Spikes Measured by Sol...
研究揭秘极早期银盘的起源和演化(图)
演化 空间 结构
2024/10/11
2024年10月10日,《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欧洲航天局盖亚(Gaia)卫星的数据,揭示了古银盘的空间结构演化,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银盘结构成分起源于距今约135亿年前。这一发现对探索星系和宇宙的早期起源...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取得太阳内冕暗冷物质的新发现(图)
太阳 大气 光谱
2024/11/6
2024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以 “太阳局部高层大气的夫琅和费线光谱偏振(Spectropolarimetry of Fraunhofer lines in local upper solar atmosphere)”为题,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了在太阳内冕暗冷物质方面取得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