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大气环境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环境学相关记录269条 . 查询时间(2.454 秒)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生态水文研究组联合云南大学、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基于我国辽东湾连续两年(2019-2020)生长时期大气水汽δ2H和δ18O原位连续观测数据,探究了该区域大气水汽的季节、日尺度和天气事件中大气水汽同位素信号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水汽δ2H和δ18O及d-excess在季节和日尺度上随着观测高度呈现显著不同的变化...
近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批准发布了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制修订的4项地方标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4/1996-2024)《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4/1995-2024》《煤质活性炭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4/819-2024》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DB64/T702-2024),将于2024年5月4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区在生态环境领域首次发布地方标准最多的一...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臭氧污染呈加剧态势,成为继PM2.5之后又一制约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臭氧的形成与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和比例密切相关,且呈现出强烈的区域特征和季节差异。然而,大多数研究只关注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布,很少有研究系统的阐述臭氧生成敏感性的时空变化,这严重困扰了臭氧污染分区域、分季节治理工作的开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鼓励科技工作者将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从源头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经过各学科领域专家推荐、初评遴选、终评审定并向社会公示,最终确定201篇入选论文,环境学院曾贤刚教授《中国臭氧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健康效应》论文入选。
臭氧污染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2023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发表题为Exploring the amplified role of HCHO in the formation of HMS and O3 during the co-occurring PM2.5 and O3 pollution in...
气溶胶黑碳(BC)是一种短周期气候污染物,在极端气候事件和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海洋气溶胶BC来源的定量解析是一项技术挑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耿晓飞与张干研究员等,与澳大利亚James Cook大学Michael Bird教授等合作,运用基于催化加氢技术的双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定量分析了南海和东北印度洋气溶胶黑碳的浓度和来源,讨论了BC大气沉降对海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傅宗玫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学部教授郁建珍团队合作,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题为“有机氮气溶胶对全球大气氮沉降的贡献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Dissec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organic nitrogen aerosols to global atmospheric nitrog...
2023年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2023年9月16日上午,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科宣处、技术服务中心在石家庄市西清公园举行“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为市民讲解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耗损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臭氧层等知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污染源清单是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最重要的输入数据之一,是影响预报准确率的关键因子。传统自下而上源清单由于需要收集的信息量大、制作成本高,难以快速更新,往往需要1年以上才能更新一次,其不确定性在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快速变化情形下会显著增大,对空气质量预报也引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近日,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崔雯团队在自然指数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SCI一区,影响因子:11.4)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Targeted NO Oxidation and Synchronous NO2 Inhibition via Oriented 1O2 Formation Based on Lewis Acid Site Ad...
大气黑碳、一次和二次棕碳是主要吸光性碳气溶胶组分,其在大气环境的光吸收和辐射强迫对气候、能见度和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大气黑碳和棕碳气溶胶垂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甲烷是对全球温升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在20年时间尺度上是二氧化碳的80倍以上。在全球变暖和大气中甲烷含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研究大气甲烷的催化转化对于减缓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大气甲烷具有低浓度、难吸附和高稳定性的特点,现有的热催化或者光催化技术均难以实现大气甲烷的高效转化,亟需发展新的催化治理技术和高效催化材料。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人类世地质时代的一个潜在指标,是一种完全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典型污染物。目前对于偏远地区陆地野生动物对微塑料接触程度以及微塑料传输模式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尤其对于具有独特地理单元特征和气候条件的青藏高原,尽管已有研究证实这里已受到微塑料污染,但对于青藏高原微塑料的传输机制仍然相对模糊。
高分辨率的格陵兰冰芯粉尘记录是研究大气粉尘随时间变化的绝佳档案,为了解半球-全球尺度的粉尘循环以及大陆粉尘源区气候变化与大气粉尘浓度耦合变化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最近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亚黄土研究组基于格陵兰NGRIP冰芯的粉尘记录(图1A)系统地研究了末次冰期格陵兰冰芯粉尘浓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主要的驱动因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