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2014条 . 查询时间(2.656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以茄科物种的46个高质量基因组为基础,构建了茄科跨物种泛基因组,探究了种间演化尺度下基因组的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多拷贝基因的功能分化等,为茄科物种的比较进化研究和功能基因的挖掘与育种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成果以“SolPGD:Solanaceae Pan-genomes Reveal Extensive Fractionation and...
2024年12月17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的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24年交流总结会上,充分肯定了工程实施两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作为工程核心技术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显著成效,认真分析了当前各地推进项目实施和技术到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2025年进一步强化专家组指导服务工作、持续发挥专家组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出工作部署。
2024年12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依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具Cas12i3-5M成功研发一套新型高效的小麦基因编辑系统,在小麦中实现了高效基因组编辑。该研究为小麦和其它重要农作物的基因编辑改良,提供了重要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2024年1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和丹麦嘉士伯啤酒集团实验室等多家国际研究机构受邀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发表了题为“大麦2035:未来十年研究与育种展望”的长文综述论文,详细阐述了未来十年大麦基础研究和育种创新的重点方向。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24年度国际合作工作年会在京隆重召开。孙坦副院长宣读表彰名单,蔬菜花卉所获评“2024年度国际合作先进单位”,全院共五个研究所获此殊荣。吴孔明院长颁发荣誉证书,蔬菜花卉所党委书记寇占英代表研究所接受表彰。
2024年12月12日,从2024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论坛暨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与科技竞争力成果发布会上获悉,由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领衔完成的“破解水稻籼粳亚种生殖隔离之谜”与“解析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两项成果入选2024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据了解,本次发布会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现武主持,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张振华出席会议并致辞。
202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团队发布了“环境智能型高产-稳产作物设计育种新策略CROCS (Climate-responsive optimization of carbon partitioning to sinks)”,该项研究进展于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4日在国际顶尖杂志Cell发表,题为“Engineering source–sink relations...
近日,蔬菜花卉所吕红豪研究员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育种基础研究青年专项项目“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机制解析与育种利用”获批立项,获资助直接经费97万元。
2023年11月14日,为进一步加强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学科专业建设,拓宽科技人员学术视野。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特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段灿星博士、翁建峰博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夏来坤博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宋新元博士到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关于玉米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方面的学术报告。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朴洙满、副院长姜立雁、科研处处长夏海丰、玉...
近日,2024中国农学会年会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了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11项新产品中,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甘蓝新品种“中甘56”和黄瓜新品种“中农脆玉3号”榜上有名。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牵头申请的“特色园艺作物滋味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这是我校首次承担该类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
2024年11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挖掘与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校,在基因组水平全面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小麦育种历史,揭示了不同层次的结构变异对小麦适应性和育种的影响,为全球种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未来小麦智能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组支撑以及新的视角和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
2024年11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大豆中鉴定到一个调控大豆抗倒伏的关键基因CS1,阐明了该基因通过调节生长素的定向运输调控大豆抗倒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2024年11月14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张君教授率团队成员和博士研究生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交流合作。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郭东全主持会议。
实现多个基因组位点上的不同突变类型聚合,并在遗传转化当代产生无外源转基因成分的植株,是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虽然引导编辑(Prime Editing, PE)作为一项最新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实现任意类型的碱基替换以及小片段的插入或缺失,但在应用中,不同编辑位点之间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使得在同一植株内聚合多种突变类型仍是一大挑战。此外,如何利用农杆菌转化在转基因当代获得无外源转基因成分的基因编辑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