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土壤环境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环境学相关记录305条 . 查询时间(3.126 秒)
土壤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重要储库,土壤中的ARGs可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威胁人类健康。相较于越来越多的关于营养物质、金属和抗生素等人为排放物质扰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报道,关于土壤抗生素耐药性的自然演替规律过程却知之甚少。
地球关键带是指植被冠层顶部至地下水底部的区域,位于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的交汇地带。地球关键带概念的出现,为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提供了统一框架。土壤水分在维持地球关键带的结构以及功能与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水分穿越并连接地球关键带的多个圈层,是关键带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载体。
2024年4月1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与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六楼会议室举行。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洪亚雄,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王虚谷,校党委书记高翅,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刚奇出席签约仪式。
2024年4月11日,沈其荣院士团队在PNAS期刊发表了题为“Carbon starvation raises capacities in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viral auxiliary carbon metabolism in soi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机碳代谢过程、抗生素抗性和病毒-宿主互...
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合成氮肥在保障全球粮食供应和人口增长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每年生产化学氮肥所消耗的能量达农业生产总耗能的一半。同时,大量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退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全球粮食可持续生产都带来巨大挑战。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叶片总面积高达109平方公里,植物叶表和叶内含有包括固氮菌在内的微生物细胞高达1026个,对植物的氮素供应、生长促进...
植物可以通过调整自身功能性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实现最优生长。在不利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通常采取更加保守的策略,这些策略确保植物生存但也限制其快速生长。钙肥的添加可以改善土壤酸化的不利状况,但我们对植物如何调整生长策略以适应这种从“差”到“良”的土壤环境还知之甚少。
根际微生物能在进化过程中与植物形成功能丰富的共生体(holobiont),对宿主植物的营养和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微生物、宿主植物和根际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精准调控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组的关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当前根际微生物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分离优异菌种开发微生物肥料或微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品,然而如何从整体层面上充分利用整个根际微生物组?如何从外源施用益生菌转变到原位发挥根...
鲁迈拉油田水淹区土壤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12月20日,油田回收原油超500万桶,修复污染土地400万平方米,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油田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特色农业与环境植物学研究团队在我省特色农业土壤环境监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8.9,中科院二区TOP)、《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IF=6.6,中科院一区TOP)及《Applied Soil Ecology》(IF=4.8,中科院二区)中发表,陕西省西安植...
2023年12月8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军教授应邀在化学楼9楼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农田氮循环研究历史与展望”学术报告。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植物营养系主任肖靖秀教授主持,院长范茂攀教授、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刘国彬研究员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科研创新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学校高质量期刊G1类刊物,中国科学院大类1区TOP期刊)发表题为“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on the Transport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M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但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年际波动和极端气候的影响。要探讨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森林生产力和碳汇功能及维持的影响,需要在不同时间尺度研究树木径向生长对环境条件的响应。在年际尺度,通过树木年轮分析已在全球不同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树木生长与气候响应研究,但年轮分析只能反映树木年际生长情况而无法提供年内的生长信息。高精度树木生长仪可在分钟和微米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连续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利顶研究员团队在土壤抗生素对作物生产风险的多尺度景观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以题为“Reducing risks of antibiotics to crop production requires land system intensification within thresholds”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改变环境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寄生虫构成了已知生物多样性的一半以上,通过影响宿主的行为、表现和物种形成等,发挥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土壤中存在大量以后生动物为宿主的寄生虫,特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的顶复门(Apicomplexa)。有研究发现人类用地普遍造成土壤后生动物多样性的下降,这可能直接导致寄生虫多样性丧失。然而,目前关于土壤后生动物寄生虫的认识尚不清楚,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陷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scaping social–ecological traps throug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Loess Plateau”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Peop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