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自然环境保护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自然环境保护学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1.454 秒)
2024年7月6日,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部长钦貌伊等一行三人访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副所长吴建强接待了钦貌伊一行,昆明植物所驻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核心研究团队杨雪飞研究员及相关工作人员陪同访问。
2024年6月24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北京召开2024年分支机构工作交流会。会议总结交流了2023年分支机构主要工作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计划,共同谋划分支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等近百人参会,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多中心主任、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秘书长刘燕出席会议。
为推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蔚来Clean Parks生态共建计划试点保护区工作,2024年5月14日,项目办与专家团队一行6人前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电动汽车使用与能源自循环体系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等方面的合作开展深入交流。保护区管委会以及黄河口管理站、一千二管理站等相关负责人参与座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蔚来Clean Parks生态共建计划项目以构建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清洁、低碳能源自循环体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电动汽车制造业的主流化水平为目标,推动绿色出行、绿色发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增效,守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南京所作为项目国内执行机构,积极推进项目实施进程。为加强与试点保护区的沟通合作,2024年4月24日,生多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刘燕一行8...
近日,由中国林学会组织开展的第13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结果揭晓,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浩年喜获该奖项。李浩年是本届评选中获奖的70名学生之一,也是自治区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学生。
针对当前保护地体系管理的难点,提出以下建议:(1)将保护地体系纳入公共管理范畴,以生态保护红线差异化的管控“三生空间”与其他地理边界;(2)优化保护地建设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全覆盖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长期监测和动态评估,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解决保护地与保护目标不匹配不清晰的问题;(3)加强公众参与的宣传与引导,优化保护地管理模式,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尤其是地方社区和原住民,实现保护地社区...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等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地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周边居民的传统生计与社区发展。妥善处理好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是解决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发展矛盾的现实需要,也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长期目标之一,更是自然保护地制...
植被交错带是相邻植被间形成的过渡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化与维持的重要地带,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至关重要。从优势类群樟科植物(Lauraceae)入手来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探究植被交错带对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可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调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祁连山北麓,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及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煤炭、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但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破坏森林、草地并污染水体,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地上植被重建等修复手段,目前修复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修复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仍然...
202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诞生50周年。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 ”,我国生态环境部将我国六五环境日的宣传主题定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习近平主席在给今年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中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习近平“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
二氧化碳(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是现行最有效的CO2减排技术之一,也是实现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CO2注入地下储层后,会与井筒水泥发生反应,导致井筒水泥发生腐蚀,增大CO2通过井筒泄漏的风险。因此,对CO2腐蚀井筒水泥过程进行定量精细表征,研究CO2注入后井筒水泥中泄漏通道形态的演变以及有效应力和流体流速对泄漏通道形态演变的影响,可为CO2通过固井水泥泄漏风险量化评价提供...
2022年4月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黄河流域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成果。该成果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研究员牵头,联合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开展,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方评估。
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性丧失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公认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措施。截至2015年,全球已经有大约15%的陆地面积被划为自然保护区,但是由于缺乏野生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信息,如何判断这些保护区是否真正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生物多样性,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Douglas Yu课题组首次利用蚂蝗吸食的脊椎动物血液...
近日,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宣布,由双方共同开发的“Hydro Q-BiC”氢能利用系统已在郡山市综合地方批发市场进行实证运用,自2019年7月开始连续运行以来,与未引入该系统时相比,CO2排放量减少了53%。
2021年9月6日至9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昆明分院,云南省林草局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组织了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并联合保山市林草局、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组成30余人的联合科考队,在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考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