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行星物理学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1.851 秒)
系外行星科学是近年来国际天文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系外行星的形成、演化以及大气等存在着较多未解之谜。在一些近轨道的系外行星上,恒星剧烈的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加热可能引起大气产生流体动力学逃逸。在较多情形下,这种物质损失可能对行星演化历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太阳风与行星磁层相互作用时,会在上游形成无碰撞激波——弓激波。影响无碰撞激波的重要参数之一是阿尔芬马赫数MA(太阳风速度与阿尔芬速度之比)。在不同MA下,无碰撞激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不同行星轨道附近太阳风MA不同。由于离日最近,水星轨道处太阳风MA在所有行星中最低(约为4~6),尤其在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ICMEs)经过水星期间,MA将会更低(约为2)。因此,研究水星弓激波是探究低马赫数无碰...
四十年前,Campbell和Taylor在论述大陆起源时提出“No water, no granite”。这一地学界经典名言生动刻画了水在花岗质地壳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板块构造是水进入地球内部的有效方式,因而花岗质大陆地壳成为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贫水、无板块构造星球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遥感探测、原位探测和地外样品研究发现,在火星、金星、小行星和月球上同样存在花岗质/长英质岩石。尤其越来越多证据...
2023年7月6日,《自然》在线发表了我国天问一号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带领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的证据,证实了风沙活动记录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的变化。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在太阳系行星系统中,火星的气候环境最为接近地球。研究表明,至少在30多亿年前,火星可能是一颗具有全球磁场、丰富液态水、稠密大气的宜居星球。因此,多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进行行星探索、寻找地外生命的理想星球。
E型和M型小行星代表了形成于靠近太阳位置处、且最还原的天体,有望揭开太阳系形成1000万年内,内太阳系的重要演化历史。目前,我国研究人员已提出对E型小行星1989ML实施采样返回的任务方案,同时国际上也即将对M型小行星16Psyche实施探测任务。此外,M型小行星是重要的太空金属资源利用的候选目标,也是小行星防御计划的重点关注目标。基于重要的科学意义、工程意义、经济价值、以及我国未来小行星探测任务...
2023年2月17日下午,“李惕碚星”命名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卢方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高能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小安等出席仪式。
CO2分子是火星、金星等行星大气的主要成分,作为最简单的三原子分子,其解离碎裂机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同时在行星大气化学、探索太空移民技术等应用领域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物理中心科研人员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合作,在CO2解离碎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副封面形式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
近轨道系外行星会收到来自恒星剧烈的X射线和极紫外(EUV)高能辐射。在富气体的系外行星中,行星大气会吸收这些高能辐射,从而加热大气使其膨胀以克服行星的引力势能而逃逸到星际介质中,这种现象即行星大气逃逸。该过程可以使行星损失大量的物质,对行星的组成、演化和可宜居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2022年7月27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确认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22年7月23日、24日新发现两颗近地小行星——2022 OS1和2022 ON1。这两颗小行星均是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近地天体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到的。至此,该望远镜共发现32颗近地小行星。
数十亿年来,月球上的土壤受到微陨石轰击、太阳风、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辐射等太阳风化的作用,其表面微结构和化学组分与地球土壤有较大区别。前期研究表明,太空风化使月球上的铁橄榄石和其他矿物表面形成厚的非晶层,厚度为50-200纳米,层内包裹着大量尺寸为2-10纳米的金属Fe颗粒,这种表面微结构对遥感测量和可见-近红外光的吸收有较大影响。目前,关于金属Fe的形成机理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铁橄榄石受...
火星大气和电离层剖面探测对于火星气候和空间天气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行星演化和宜居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是获取行星大气和电离层剖面数据的先进手段。早在2008年,我国“借船出海”的“YH-1”火星探测器立项时,“YH-1”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就提出了利用”YH-1“与俄罗斯Phobos-Grunt火星探测器,开展星-星链路高精度和夜间...
黄钾铁矾类矿物(jarosite;(K, Na, H3O)Fe3(SO4)2(OH)6)是一类含水的铁硫酸盐,在地球上主要产出于酸性氧化的水体环境中(例如酸性矿山水环境)(图1)。若长期与水共存,黄钾铁矾会分解形成更稳定的矿物相,例如赤铁矿。因此在地球上,新生代之前(约4千万年)的沉积岩中鲜少出现黄钾铁矾;黄钾铁矾在历经埋藏挖掘等成岩过程中难以被保存下来。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洋团队利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研究团队推断,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由地下水涌溢或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该研究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