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肿瘤学 >>> 肿瘤免疫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肿瘤免疫学相关记录375条 . 查询时间(0.814 秒)
溶瘤病毒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2015年,美国FDA批准将一种经过基因修饰的Ι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即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T-VEC)作为溶瘤病毒类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表明,T-VEC有效率较低,因此提高T-VEC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徐洁杰团队在一项纳入795名(上海中山医院队列409人、癌症基因组图谱队列341人、免疫治疗队列45人)胃癌患者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中发现,胃癌组织中以往被认为在慢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1(IL-1R1),在诱导胃癌的局部免疫抑制以及治疗抵抗中发挥关键的“帮凶”作用,并通过多队列验证,首次发现IL-1R1分子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治疗响应性之间存在密切联...
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刚团队在国际肿瘤学杂志《分子癌症》 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脑胶质瘤外泌体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新机制,阐明了环状RNA对脑胶质瘤细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双重作用机制。这也是环状RNA领域首个外泌体相关的非ceRNA机制介导的肿瘤免疫相关研究。
近期,王维教授团队利用全新的工程化自体T细胞局部回输技术治疗帮助70岁肝癌晚期患者病情得到巨大缓解。
自1979年被发现以来,p53基因一直是肿瘤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在Pubmed数据库中用p53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找到超过十万篇文献。在 Nature 杂志2017年的一项统计中,p53基因以绝对优势位列过去几十年最热门研究基因榜第一名。
2022年1月14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李刚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杂志Molecular Cancer (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27.4) 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WSR1-induced circNEIL3 promotes glioma progression and exosome-mediated macrophage immunosuppressive...
2021年12月24日上午10:30,基础医学院在湘雅医学院新校区举办了“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论坛暨基础医学院青年科协系列学术讲座(第109场)”,邀请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中组部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厦门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文教授,做了题为“蛋白甲基化修饰在癌症中的功能、分子机制和干预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本次会议由副院长殷刚教授主持。到会师生座无虚席,同学们求知若渴,现场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错误的免疫反应会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组织炎症,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过量产生是致病的关键因素。美国梅奥诊所医学与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线粒体天冬氨酸能够调节TNF的生物合成和自身免疫组织炎症。该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题为:Mitochondrial aspartate regulates TNF biogenesis and autoimmune...
2021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今天在海口举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嵩教授领衔项目“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的多模态磁共振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二等奖,郑培永教授领衔项目“中医养生科普系列丛书的开发与推广”荣获科普奖。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细胞,通过杀伤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或分泌细胞因子来发挥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功能。NK细胞不仅在控制血液系统肿瘤及肿瘤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其在实体肿瘤中的浸润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分子(Immune checkpoints)是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发现的一组介导免疫调节的重要分...
在校庆70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加强兄弟院校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10月26日上午,基础医学院邀请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伍春莲教授作了题为“长链非编码RNA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健主持,学校肿瘤相关研究专业的老师、基础医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囊泡型天然生物颗粒,在体内具有独特的转运路径和生物学功能,以此创建的新剂型有望在体内复杂环境下实现精准递送和预期疗效,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日,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嵌合外泌体,实现了淋巴结和肿瘤组织的双重靶向,以此激活了淋巴结内免疫应答并改善了肿瘤免疫微环境。上述双效协同机制,在多种动物模型上显著抑制了肿瘤进展,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了新...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课题组以“T lymphocyte membrane-decorated epigenetic nanoinducer of interferon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工程化T淋巴细胞膜修饰干扰素(IFN)表观遗传纳米诱导剂改善肿瘤免疫治...
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以PD-1/PD-L1阻断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对于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晚期癌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益处,并为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然而免疫治疗仍然存在有效率低的困境,目前PD-1/PD-L1阻断剂单药治疗的反应率仅有10%~40%。如何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是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所面对的重大挑战。
2021年9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宋少莉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标题为“Engineering a Smart Agent for Enhanced Immunotherapy Effect by Simultaneously Blocking PD-L1 and CTLA-4”。该研究创新性地制备了智能试剂KN046@19F-ZIF-8,并探究了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