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改良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改良学相关记录131条 . 查询时间(1.625 秒)
2014年12月8日上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团支部与工会共同举办了所学术交流报告会。刚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访学归来的孙大鹏助理研究员就自身在墨西哥一年深造学习所取得科研成就和心得体会,作了题为“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访学情况汇报”的报告;农产品保鲜加工中心乔勇进研究员从农产品保鲜加工的需求、方法、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了“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的专题报告。交流会...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曹树青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这一原创性成果已在国际植物学顶级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
2014年10月22至27日,应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丹麦技术大学Per Ambus教授和Dorette Müller Stőver博士访问了南京土壤研究所,并分别作了题为“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s on below-ground carbon dynamics in a heathland ecosystem”和“Gasificat...
2014年4月22日,由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地质调查院负责起草的《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筛选值 珠江三角洲》地方标准顺利通过了专家审定。这标志着首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地方标准将出台。
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沃伦·A·迪克前不久亲眼看到一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了水稻、玉米、葡萄、枸杞时,忍不住赞叹:“这片试验田太棒了,中国人的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美国专家身旁,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和伸出一个手指说:“其实我们已经有能力让大面积盐碱地变成良田。”这根手指,代表一亿亩。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威胁到农业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成本低、环境友好及对土壤破坏小、适于大面积推广等优点,已成为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优选技术之一。超积累植物对污染金属元素具有极强的富集和积累能力,是植物吸取修复的首选资源,但国内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多年植物连续修复的研究鲜有报道。此外,尽管超积累植物单株生物量较小,但是当大面积修复应用时则会产生大的生物量,因此修复植物的安全...
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受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可能在很短距离内产生较大变异。若想准确地描述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结合影响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的环境信息对土壤属性进行高精度曲面建模势在必行。
土壤反硝化过程是指硝态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步还原成氧化亚氮、氮气等气态产物的过程,土壤反硝化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中的反硝化过程一方面会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另一方面会增加重要的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因此,多年来,农田土壤的反硝化过程备受科学界的关注。
南京土壤所徐仁扣研究员课题组研制的秸秆生物质炭改良土壤酸度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一种高效酸性土壤有机改良剂,授权专利号:ZL 2009 1 0036222.8),与之配套的秸秆生物质炭制备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一种对农作物秸秆及其他有机物料进行炭化处理的装置,授权专利号:ZL 2010 2 0683459.3),形成了从生物质炭制备到应用的技术链。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
由于普遍缺乏长期的监测数据,人们对于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过程的生态阈值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当植被覆盖度低于退化阈值时,将引起植物群落持续恶化,表层土壤侵蚀,以及土壤肥力损失。
2011年9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持的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灌区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集成与‘盐土农业’建设示范”课题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课题源于“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荒漠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示范”,于2007年10月立项。课题组成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已有的研究资料、图件和成果,建立了资料数据库。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是由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学的40多位科研人员、历时3年联合完成的重点项目。9月4日,陕西省科技厅在榆林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在认真审查了相关材料、听取了课题汇报并进行现场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丰富,理论充分,技术先进,具有原创性和重要的推广价值,达到了同类...
8月24日,经过为期5天的紧张工作,由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副院长王锁民教授带队指导的我校赴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钠复合肥对荒漠植被恢复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志春研究员多年来在吉林西部开展的盐碱地治理研究和试验示范,对区域盐碱化土壤改良的现状、问题和现有盐碱地改良措施进行了深入剖析,针对区域土壤苏打盐碱化特点,提出了低成本、快速、高效的盐碱地改良创新模式,对吉林西部正在实施的国家土地整理重大项目的吉林省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3月16日,受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委托,南京土壤研究所组织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在南京对院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热量梯度变化下农田土壤养分长期转化过程的联网研究”进行了结题验收。参加验收会的专家有沈仁芳、蒋新、沈吉、潘根兴、杨林章、张甘霖、颜晓元等。由我所韩晓增研究员主持的第一个课题 “土壤养分长期转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顺利通过了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