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
搜索结果: 286-30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生态学相关记录518条 . 查询时间(2.568 秒)
2019年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当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意大利罗马总部举办的“世界土壤日”的大会上,授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徐明岗研究员年度“格林卡世界土壤奖”,这个奖相当于土壤研究界的“诺贝尔奖”。
根据中国工程院日前公布的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院士长期从事土壤水循环、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系统模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信息快速获取、中低产田治理与地力提升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张佳宝院士重点围绕我国13亿亩中低产田治理面临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地力提升两大科技问题进行突破,创建了土壤障碍因子分类消减、激发式快速培肥地力、易涝渍农田水土...
日前,由南京土壤研究所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项目进展交流研讨和工作检查。该项目实施期是2016~2020年,2019年是项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的关键年。为系统梳理和小结项目进展与初步成果,查漏补缺,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项目组于2019年8月3日至9日组织项目全体骨干成员进行了全部9个课题的实施现场考察、交流、研讨和工作检查。此...
2019年7月15日至18日,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宝元教授、副主任杨明义研究员、张岁岐研究员等,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研究员、对外合作部主任张文涛,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芳柏、党委书记曾晓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蔡强国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林建枝...
砷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元素,砷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的砷,怎样破解降砷毒难题尤为重要。环境中砷的化学形态多种多样,而不同形态砷的移动性和生物毒性差异巨大。土壤中有些微生物可以将砷甲基化,形成多种甲基砷化合物。一般认为,无机砷毒性较高,而微生物对砷的甲基化是一个解毒过程,但是近期研究表明,二甲基砷(DMAs)对植物的毒性比无机砷更强,而且DMAs在水稻中的积累可...
作为链接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循环的纽带,根系在调控森林碳、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系生命活动所介导的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已成为森林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研究热点。外生菌根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普遍的菌根类型,可通过不同途径与机理来调控土壤C/N循环过程,加剧了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然而,目前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模型大都将根系和菌根真菌外延菌丝视为一个...
资源与环境学院生物矿化团队在土壤矿物固定和保护土壤有机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出版的《环境科学和技术》(《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迟家霖,通讯作者为王荔军教授和张文君副教授。土壤系统中碳含量是其他生态系统的三倍以上,因此土壤碳循环在调节和稳定地球气候变化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土壤矿物可...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域,是非地带性的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还草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前期的研究表明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主要受氮(N)限制。但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N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缺乏充分认知,难以支撑退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喀斯特石灰土耕作扰动下土壤养分损失过程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进展。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二元结构发育、水土资源不匹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现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高强度人为干扰,导致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养分大量损失,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以往的研究表明,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养...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喀斯特石灰土耕作扰动下土壤养分损失过程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进展。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二元结构发育、水土资源不匹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以往研究表明,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同地区红壤,然而在开垦利用后呈现急剧损失的特征(原生土壤开垦两年后SOM损失率达20%~40%),但目前对其损失过程和机制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学科组博士后李乾玺在研究员程晓莉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裸地、灌丛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协同变化因子。结果表明:同一生态系统中,同类群土壤微生物间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的个体分布会通过影响局部环境因子间接地对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空间协同变化因子随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更。林地土壤中细菌对局部环境因...
为准确评价橡胶间作模式的生态水文服务功能,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水文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朱习爱在研究员刘文杰和副研究员蒋小金的指导下,采用染色示踪、田间入渗等方法对橡胶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土壤优先流(大孔隙流)分布特征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1)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壤田间饱和导水率(Ks)呈现出极高的空间异质性;(2)间作植物区域的土壤初始入渗率(IIR)、稳定入渗率(Is)和土...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朱永官团队针对长期(施用10年)有机粪肥施用对玉米叶表抗性基因组的影响进行研究。基于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高通量定量PCR技术,发现玉米叶表含有124种抗性基因,长期施用污泥和鸡粪可以显著增加玉米叶表抗性基因的丰度。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 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植物叶表主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吴君君在研究员程晓莉的指导下,在湖北省丹江口库区种植面积广泛的柏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CH4氧化吸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凋落物输入调控处理中,土壤都起着CH4汇的功能。与对照相比,去除地表凋落物和无碳输入处理土壤CH4氧化速率分别降低了37.7 ± 4.9%和41.7 ± 5.8%。相反,去除根系处理对土壤CH4氧化速率...
2019年3月22日,《Water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商建英教授课题组的论文“Effect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on stability and transport of kaolinite colloid”。《Water Research》杂志是环境科学和水科学行业的顶级期刊之一,JCR一区期刊,目前5年影响因子7.621。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资源与环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