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
搜索结果: 226-24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生态学相关记录518条 . 查询时间(4.33 秒)
土壤碳的周转与截获机制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土壤碳汇功能的提升是提高粮食安全、改善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地健康等问题的关键,也是积极响应我国黑土地保护工程与国际“碳中和”发展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必由之路。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里主要以有机质(SOM)的形式存在。伴随着科技新手段的应用以及理论的发展,学术界对于SOM形成和稳定的认知已从传统的腐殖质...
蚯蚓是土壤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物类群。蚯蚓本身及其在土壤活动中形成的生物孔隙大小、数量与连通性影响着土壤团聚体周转,团聚体的形成与崩解又影响着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同时蚯蚓又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组成和功能,微生物又影响团聚体的稳定和SOC的累积与矿化。已有研究表明,蚯蚓既能促进土壤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积累,也会促进有机碳的矿化,增加土壤CO2向大气的排放。保护性耕作实施后土壤中蚯蚓数量显著增加,...
2021年1月26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资环所和农科监测公司承担的广东省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示范项目验收会在资环所11楼会议室召开。验收专家组由华南农业大学吴启堂教授、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郭治兴研究员、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辐射环境监测中心郭祖美高级工程师组成。省农业农村厅环能总站王斯帆科长,项目承担单位资环所艾绍英副所长、农科监测公司万凯董事长及相关科技人员出席了会议。院科管部陈道明副主任主持...
近日,《自然—通讯》刊发清华大学教授杨云锋研究团队关于全球土壤呼吸演变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物质循环组研究团队和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利用东北黑土农田肥料与肥力长期(30年)定位实验,以氨基糖和木质素作为微生物和植物残留组分标识物,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黑土中微生物和植物残体组分积累和对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无机肥施用可增加作物生物量和土壤氨基糖的积累,但是对木质素和SOC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无机肥施入刺激了微生物底物同化,...
2021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公布了2020年度关键技术人才入选者名单。经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东北地理所杨帆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杨帆现为盐渍土生态与改良学科组正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专注于盐渍土空间差异诊断基础研究和土壤改良利用相关技术研发。她针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普遍存在的土壤盐碱空间异质性问题,提出了土壤盐碱化程度快速精确诊断方法,建立了基于土壤盐碱化空间差...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农业的集约化也导致了普遍的土壤退化问题(如土壤侵蚀、水土养分流失、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据统计,全球大约有25%的土地严重退化,有50%的土地由于人为活动而中度退化,使得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退化土地的可持续修复是满足全球粮食需求的重要举措。利用有益微生物,特别是丛枝菌根真菌(AMF)进行土壤改良,无疑是一种行之...
微生物是土壤物质转化的驱动者,微生物多样性越高通常被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强,然而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氮元素转化及利用效率的关系并不明确,严重影响优质土壤资源保护和中低产田改良。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凡江研究员团队,在南疆昆仑山北坡高山草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处理,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监测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N2O排放,应用定量PCR等生物学手段测定土壤氮转化微生物(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丰度和活性对不同放牧强度和采样时期的响应。在多个时间尺度上,首次揭示高山草地N2O排放特征与硝化和反硝化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和活性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化学计量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单位合作,以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原长期氮素添加的实验平台为依托,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研究了氮沉降对该地区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促进了物种水平和群落水平的凋落物分解,这种促进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驱动。其中,氮素添加诱导的土壤酸化所导致的土壤中锰元素有效性增加是促进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氮素添加通过降低...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改变了河岸带的植被类型、土壤微环境和水文特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并最终改变土壤碳和氮的循环。淹水如何影响水库消落区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动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从三峡消落区上游到下游选择6个样点:长寿,涪陵,忠县,万州,巴东和秭归,在每个样点选择一个50m×50m样带,每个样带包含4个海拔梯度:永久性淹水地区<147m,没有植被;低海拔14...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团队通过对水稻土进行氯仿熏蒸和不熏蒸处理形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并设置了干湿交替(0-30天不淹水,氧气充足;31-78天淹水,氧气受限)、持续淹水(氧气受限)和厌氧淹水(氮气排空空气,无氧气)三种水分条件进行78天的培养实验。通过对有机碳矿化量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亚铁离子含量和氧化还原电势等指标的监测发现,除干湿交替的不淹水阶段外,几种淹水条件下的熏蒸...
2020年12月12日,广西农科院组织由湖南省环境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南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招生考试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广西农科院牵头承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农科院资环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
考虑到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塑料垃圾,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中的生物很可能接触到微塑料。根据微塑料的较小粒径,以及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特征,这些微塑料是有可能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所摄食的。作为土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蚯蚓对土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暴露对蚯蚓是否产生不利的影响。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研究对象,在人工土饲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
微塑料(MPs)是指粒径在0.1~5 mm之间的塑料碎片或颗粒,不论是在水体还是陆地环境都被广泛报道。由于MPs可能直接或间接被摄入生物体内,因此对MPs潜在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受到很大的关注。MPs独特的表面特征使其能与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比如其能同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吸附/解吸附作用,成为其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载体。由于动物肠道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属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