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耕作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耕作学相关记录88条 . 查询时间(2.194 秒)
2019年3月14日下午,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我院邀请有关专家对资环所、植保所、信息中心和农机院共同承担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冬小麦水肥药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验收。专家组由山东农业大学李絮花教授、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郭跃升研究员、山东省科学院陈庆锋研究员、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马根众研究员、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杨向黎教授、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孙作文副研究员和济南市农业局范艳华...
2017年12月19日,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石中泉、副院长张建恒及部分试验站负责同志一行6人,赴衡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旱作所”)调研试验站建设工作。旱作所李科江副所长等陪同考察。
近日,收到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通知,《作物学报(The Crop Journal)》被SCIE数据库收录。这是此刊自2015年11月被ESCI收录后又一个重要进展,标志着期刊步入了国际主流期刊的行列。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李光玉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破译鹿科动物全基因组序列。驯鹿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不仅为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水平挖掘驯鹿生长、代谢和抗寒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驯鹿驯化历史、基因组演化、群体遗传及鹿类动物的进化等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日在线发表在《GigaScience》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的科学路径。2017年6月25至2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咨询研究”关于河北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调研座谈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孙继朝和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段玲玲主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
水稻(Oryza sativa L.)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超过半数以上人口以水稻为食。古往今来,稻作农业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文化的基础。而关于水稻是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开始驯化等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早的新石器遗址,长期以来由于上山遗址最下部地层中(第8文化层)缺少直接测年的有机物质或水稻炭化种...
日前,由国际油菜测序联盟牵头首次完成了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这是国际上首次对传统的多倍体作物复杂的基因组进行的完整测序和组装,并完成了其与亲本种的系统比较和进化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是此项工作的主要参与力量。该突破性研究成果于8月22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
化肥在粮食增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施用到土壤中的氮肥不仅被利用的少,而且还严重污染大气和地下水体。“在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作物产量增加的一半来自化肥。”诺贝尔奖得主NormanE.Borlaug曾于上世纪末如是断言。
2014年5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研究”项目现场观摩会在河南省新乡市举办。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成果转化局局长袁龙江、科技局副局长陆建中等领导,以及项目承担单位作科所所长万建民、所党委书记张保明、副所长王述民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共30余人出席了现场会。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世界上大约一半的人口提供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施用过多的氮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而且会污染环境。因此,克隆氮高效利用的基因、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稳定提高水稻产量的一种有效途经。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水稻关键增产基因DEP1能调控氮肥高效利用,或可帮助改良水稻品种,实现少施肥高产量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等人带领的科研团队近日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DEP1是他们之前研究发现的一个中国超级稻增产关键基因。这次在历时5年的新研究中又发现,这个基因的等位突变体,在水稻营养生长期(根茎叶等的生长期)表现出对氮肥钝感,而在生...
2014年3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承担的2个建设项目通过农业部验收,分别是农业部油料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项目和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标准样品库项目。农业部油料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项目总投资420万元。该项目将油料脱皮(壳)、调香、低残油低温压榨和低温物理炼制工艺技术和装备组装集成,建成了日处理50吨的油料脱皮(壳)、调质、低温压榨、油脂物理清洁精制中试生产线。通过中试生产试验,优化了...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普通野生稻化学计量特征的地理格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探明了普通野生稻氮磷元素地理变异程度。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物学》。
新华网长春2013年10月11日电(记者王猛)吉林省多个粮食主产区日前测产后发现,2013年首次大面积推广“高光效”种植技术,通过调整垄向、增加株数等栽培方式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可提高粮食产量10%左右,部分地区增产达到15%以上。
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授牌仪式今天在北京举行。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和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旱作农业系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这意味着这两处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系统将被进行整体保护,除了传统的农耕技术和农业生物物种,它们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将在保护之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