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精细化学工程 >>> 表面活性剂 香料学 化妆品学 染料 颜料与涂料学 粘合剂 精细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精细化学工程相关记录218条 . 查询时间(1.687 秒)
彭孝军教授研究组面向生物分子荧光成像及医疗诊断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发出了可用低廉的红色半导体激光器(633 nm)激发的近红外荧光染料(DEAB-TO-3)。DEAB-TO-3具有非常低的固有荧光,与DNA结合呈现强烈荧光响应(显著增强97倍),较传统紫外激发的DAPI及诱导致癌的溴乙锭(EB)等商品化染料灵敏度大大提高,并实现了相对于RNA的DNA选择性。此外,DEAB-TO-3具有良好的活细胞通...
赵建章教授研究组致力于过渡金属络合物激发态的调控及其应用的研究。通过将有机发色团芘炔引入RuII络合物的配体合成了Ru-4,获得了长达58.4 ms的发光寿命,是母体化合物Ru-1(t = 0.45 ms)的 146 倍。并结合DFT/TDDFT理论计算从电子结构上表明Ru-4的T1是3IL态,而不是传统的3MLCT态,这是Ru-4发光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基于TTA(三重态-三重态-湮灭)的上转换...
气体分离膜的应用(图)     气体分离膜  应用       2012/3/15
石化行业原材料价格昂贵,但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有部分原料或产品以生产尾气或挥发性气体的方式排放到大气中。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含有大量高附加值有机蒸气尾气被直接排放或者当作燃料气用。充分有效回收利用这部分有机蒸气不但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利用具有不受待分离物质相对挥发度影响、分离过程不需要引入其他组分和分离过程基本无能量消耗等...
非均相体系中的手性催化研究是精细化工清洁制备研究中的重要方向。段春迎教授研究组以手性氨基酸作为模板剂以及辅助配体构筑了系列具有三维手性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具有合适的空洞大小和识别位点,能够对底物进行大小选择性的吸附和活化。催化剂中裸露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作为Lewis酸催化位点,结合框架结构对反应中间体的空间限制和手性控制,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催化氰基硅烷化反应和Aldol反应,催化反应...
环境中的铜离子不仅是生命体系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也是重要的毒害物质,对该类金属离子的识别、检测和生物成像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段春迎教授研究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化学键将具有良好识别功能和高灵敏度检测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分子固定到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的分子筛的内部,制备出灵敏度高、选择性良好的具有实用意义的探针材料和器件,直接用于天然水体系、活细胞和活的斑马鱼内部铜离子的快速检测与荧光成像...
王安杰教授研究组与韩国忠南大学金东杓教授研究组合作,以全氟聚醚类化合物作牺牲材料,采用转移微模塑技术将PDMS微通道中的二氧化硅微球阵列转移到硅片上,制备了稳定、高质量的二氧化硅微球阵列,而且采用叠层的方式制备出了2~3层二氧化硅微球组装的阵列。所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阵列机械性能良好,易于组装到微通道中,从而显著强化微通道中流体的混合和传质,混合效率提高2-4倍。有关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全文发表在Ad...
采用吸附回收并催化转化的方法处理大量排放的CO2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吸附剂在吸附容量、选择性及循环稳定性方面还有局限性。陆安慧教授研究组依据分子间弱作用和反应特性,选择合适炭源分子,采用溶液自组装和纳米空间约束性炭化策略,建立“任务型”材料(task-specific)的可控合成方法,实现了纳米炭的形貌、孔隙结构、表面化学及宏观形态的有效调控。所得多孔炭具有能与CO2分子尺度匹配的微孔和可极化CO...
球形纳微米材料在催化、靶向释药等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但现有方法很难控制球形颗粒的均匀分散性。陆安慧教授课题组通过调控聚合条件,可合成实心微米聚合物球。球体最外层为酚醛聚合体系,内部为酸碱作用(苯甲酸+赖氨酸)的类离子液体系,经水洗、离子交换和炭化可得到实心和空心炭球或石墨化球。这种同源异质的结果体现了“一石多鸟”合成微米球的特点。这类空心球由于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巨大的空腔,可应用于吸附和催化领...
第六届亚洲气溶胶会议(Asian Aerosol Conference)于11月24-27日在泰国曼谷成功举办,会议期间曹军骥副主任代表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在亚洲气溶胶研究学会(Asian Aerosol Research Assembly,AARA)执委会上,口头报告申请了2011年第七届亚洲气溶胶会议举办权。经全体委员投票,一致通过由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获得第七届亚洲气溶胶会议...
质子在水溶液中的水合结构及其迁移过程是基础化学和生物化学共同关注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段春迎教授研究组在凝聚相中高核质子化水簇的稳定与结构分析基础上,通过设计合成结构新颖的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稳定并捕获了系列高核质子化水簇H+(H2O)28、H+(H2O)21和钾离子水簇K+(H2O)27。利用荧光标示的方法研究高核质子化水簇内部质子的氢键作用方式以及可能的迁移与交换过程,成功模拟生命体系中的离子通...
赵建章教授研究组发现了一类新的荧光传感机理(即d-PeT机理,荧光基团作为电子接受体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并用理论化学计算(DFT/TDDFT)对该类硼酸荧光探针的机理进行了解释(J. Org. Chem. 2009, 74, 1333-1336)。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新型硼酸荧光分子探针,首先用DFT/TDDFT计算对分子的荧光性质进行了预测,然后再对探针进行合成、性质测试,实验结果...
二氧化碳与脂肪族环氧烷烃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共聚反应时,不但容易形成环状碳酸酯和聚醚副产物,而且容易导致催化剂失活。最近,吕小兵教授研究组设计出热稳定性单活性点催化剂和双功能催化剂,即使在100 oC温度下和非常低的催化剂浓度下,也能催化二氧化碳与脂肪族环氧烷烃的共聚反应,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均高于99%,催化剂活性超过10000转化数/小时。该类型催化剂还可在0.1MPa压力下,高效催化CO2与环...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绿色二次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产品。薛冬峰教授研究组在前期单层壳纳米胶囊工作(Adv. Mater., 2008, 20, 2622)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液相无模板法合成双层壳纳米胶囊材料。这种双层壳胶囊的支架由V2O5构成,少量的SnO2纳米晶镶嵌在内外双层壁内。组装电池研究表明,这种独特的纳米结构材料具有优良的正负极性能。作为负极来说...
段春迎教授研究组结合自身的研究特点,将稀土离子这类具有良好荧光性质的无机金属离子与传统的有机荧光分子相结合,利用稀土离子荧光发光中独特的能量传递过程以及作为无机金属离子丰富的结构信息,实现了在传统有机体系中难以实现的荧光发光特点,并设计组装了新型的针对生物小分子的高立体选择性荧光探针体系。例如,将稀土离子Eu3+ (红色荧光)与罗丹明(绿色荧光),香豆素(兰色荧光)基团复合在单分子配合物中。通过控...
日前,采用山西煤化所发明的“顺酐低压加氢生产γ-丁内酯”专利技术、在内蒙古乌审旗新型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的4000t/a γ-丁内酯装置,将催化反应系统和蒸馏全面联动获得一次性成功,产出的γ-丁内酯质量达到一级品,并实现满负荷生产,标志着该套装置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全面投入生产运行。γ-丁内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和药物中间体。以γ-丁内酯为原料生产的α-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