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电化学工程 >>> 电池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电池相关记录1174条 . 查询时间(2.219 秒)
2024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在活性层材料设计、器件加工优化、稳定性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功率转换效率已达到19%以上,为未来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切实保障。毫无疑问,Y系列非富勒烯受体的出现有效提高了OSCs的光伏性能。其中,端基卤化策略(一般指氟化和氯化),已被证实是调节受体光电性能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哪一种更好的争论一直存在。
记者2024年1月17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
近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学学科新能源材料与传感器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1区Top,IF=19)在线发表题为“Cobalt Single-Atom Electrocatalysts Enhanced by Hydrogen-Bonded Organic Frameworks for Long-Lasting Zinc-Iodine...
2024年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研究员团队在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电解液中水含量对正负极界面动力学和可逆性的影响,发现通过适当的调控电解液中的水含量,可以打破锌离子电池中高容量和长寿命难以兼得的限制,进而同时实现锌离子电池的高容量和长寿命。
钠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和应用,有助于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而高性能的正极材料对钠离子电池来说至关重要。近日,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子散射研究室在钠离子电池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高效可行的钠离子电池混合相正极材料的设计思路,合成的正极材料均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该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项,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美国化学会应用...
钙钛矿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基于钙钛矿的超高效太阳能电池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价为“2024年十大突破技术”。目前常用的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实现了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但铅钙钛矿在环境友好性和光谱吸收范围方面还有所不足。
高效新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需求。以多种方式高效利用廉价、高丰度的气态反应物(如N2等)向高附加值化学品的转化是重要的手段。然而,由于N2分子的惰性和产品范围有限,这一“圣杯反应”面临挑战。双(三氟甲烷磺酰基)亚胺锂(通常称为LiTFSI)及其类似物锂盐是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高端电解质。然而,当前LiTFSI的商业化热化学合成依赖于NH3中...
2024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中心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合作,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和化学蚀刻工艺,研发出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耐高温PET隔膜。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直接制备聚酯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2024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中心科研人员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合作,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和化学蚀刻工艺成功研发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耐高温PET隔膜。该研究成果以“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直接制备聚酯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为题发表在《ACS 应用材料与界面》上。
2024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团队,开发出70kW级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该单体电堆体积功率密度由目前的70kW/m3提高至130kW/m3,在体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功率由30kW提高至70kW,成本较目前的30kW级电堆降低40%,有望助推全钒液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2023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开发出70kW级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该单体电堆体积功率密度由目前的70kW/m3提高至130kW/m3,在体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功率由30kW提高至70kW,成本较目前的30kW级电堆降低40%,有望助推全钒液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2023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胡林华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亲锌性马来酸钠添加剂,成功地改变了锌电极的表面生长,从而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具有更高理论比容量的硅基材料被认为是颇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硅基负极在充放电时存在较大的体积变化,并伴随有材料结构粉化和电极/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限制了其循环寿命。因此,优化硅基材料的结构、开发与之匹配的电解质,对于进一步提升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具有更高理论比容量的硅基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硅基负极在充放电时存在较大的体积变化,并伴随有材料结构粉化和电极/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限制了其循环寿命。因此,优化硅基材料的结构并开发与之匹配的电解质,对于进一步提升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锂金属电池(LMBs)展现出了超过400 Wh kg?1高能量密度的发展潜力,因此被优先考虑作为下一代储能设备。然而,不可控的枝晶生长、难以捉摸的界面化学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极大地威胁了LMBs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阻碍了其市场化应用。由于结构的可调性,有机分子表现出构建人工SEI的非凡能力,这有利于清晰化界面化学,诱导Li金属的形核和沉积。此外,一些基于聚合物有机分子设计的SEI具有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