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催化剂工程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催化剂工程相关记录750条 . 查询时间(1 秒)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手性功能分子合成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 = 16.6)发表题为《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of P-stereogenic and Axially Chiral Monodentate Biaryl Phosphines Enabled by C-P Bond Cleavage》的研究论文。安徽...
2023年7月23日,受到在自然界酸性环境中能够稳定存在的白铁矿石的启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教授课题组研制了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池阴极析氢反应的白铁矿型催化剂,其可在1 A cm-2的电流密度和60 °C条件下稳定运行410 h以上。相关成果以“Efficient acidic hydrogen evolution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
人类既需要合成氨支撑生存,又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活性氮,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层中硝酸盐(NO3–)浓度增加,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庆山、张会刚,联合浙江大学教授陆俊,提出“铁-铜(Fe/Cu)双原子催化硝酸盐法”还原制氨。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可实现92.51%的最大氨法拉第效率。这种双中心和杂原子结合的策略为催化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扩展了硝酸盐还原和氨合成的电催...
近日,北京化工研究院“基于新结构内给电子体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用催化剂”技术通过集团公司科技部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类既需要合成氨支撑地球七十亿人口的生存,又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活性氮,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层中硝酸盐(NO3–)浓度增加,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023年7月12日,过程工程所研究员朱庆山、张会刚与浙江大学教授陆俊合作,提出“铁-铜(Fe/Cu)双原子催化硝酸盐法”还原制氨,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可实现92.51%的最大氨法拉第效率。这种双中心和杂原子结合的策略为催化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扩展了硝...
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低质生物质气化合成混合醇燃料技术”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作完成百吨级/年合成气制低碳醇新型Cu基催化剂的考核验证。研究团队通过对合成醇Cu基催化剂的迭代创制,工程放大制备以及合成工艺集成优化,于2023年3月中旬一次开车成功,在反应温度220-240℃,反应压力3-6MPa条件下,完成200小时的稳定性运转,CO转化率...
氢氧燃料电池由于比能量高、零碳排放等优势,在氢能转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来,碱性膜燃料电池由于其相对温和的碱性工作环境,容许使用非铂族金属催化剂,被认为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燃料电池技术。然而,在碱性环境中,电池阳极氢气氧化反应(HOR)动力学比在酸性中慢2-3个数量级。因此,研制高活性、高稳定性的碱性HOR催化剂对于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自然界中,含有镍元素的氢化酶可以有效催化HOR过程...
锂-空气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储能技术。近十年来,通过开发各种高效催化剂、电极结构和稳定电解质,锂-空气电池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然而,该电池系统在倍率性能、能量效率以及循环寿命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推动该技术发展,从本质上揭示并强化其中的电子、离子、分子等多物种耦合传输及能量转化特性至关重要。
2023年6月11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余济美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Photocatalysts》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杨民权教授主持。钱庆荣院长等相关专业教师和部分研究生聆听了讲座。在本次讲座中,余教授对近30年来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总结,并特别介绍了设计开发温和高效的绿色光催化材料及其产业化的历程。他着重讲授了光催化剂...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张新刚课题组和薛小松课题组合作,首次合成、分离、表征了铜二氟卡宾(CuI=CF2)物种,提出了基于铜(I)二氟卡宾的亲核加成反应机制,开启了铜二氟卡宾的催化模块化合成,可以利用廉价易得的反应组分,如烯醇硅醚、大宗原料烯(炔)丙基溴代物和溴二氟醋酸钾,以低至0.2mol%的铜催化剂载量高效合成含氟分子,为含氟有机化合物的高效简便合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铜...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等,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单原子催化增强甲烷直接氧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制出一种MOFs锆氧簇节点装配的单原子Ru催化剂,实现CH4近100%选择性羟基化为含氧化合物(CH3OH、CH3OOH、HOCH2OOH和HCOOH)。
温室气体CO2可以通过温和可控的电催化还原手段,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原料,这有助于可持续性发展并减缓温室效应。然而,电催化CO2还原(CO2RR)的实际应用受限于热力学稳定的CO2分子的高活化能、产物的低选择性低、以及水溶液中析氢反应(HER)的竞争。因此,合理设计对电催化CO2RR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高效催化剂势在必行。金属铋(Bi)电催化剂已被证明可以提高HCOOH的选择性并抑制二氧化碳还原(C...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研究部合成气转化与精细化学品催化研究中心(DNL0805组)丁云杰研究员团队在单核络合物催化剂抗硫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发现单核络合物催化剂异于纳米金属催化剂,在甲醇羰基化、烯烃氢羧基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分别表现出抗硫中毒、硫促进、硫中毒自恢复的特性。
生物催化由于其绿色、温和、高选择性等特点,正逐渐成为传统精细化学品制造的替代方法,但生物催化剂——酶,通常存在活性差、不稳定和难以回收利用等缺陷。将酶固定化后能够提高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并且可以重复使用,这使得酶固定化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为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化学工业中,85%以上的过程都依赖于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催化反应效率的两个重要参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往往相互纠缠,就像“跷跷板”一样,转化率提高了,选择性就降低,此消彼长,无法同时兼顾。如何解开这种“纠缠”,破解“跷跷板”效应,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催化,是催化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挑战,也是催化研究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