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信息技术 >>> 光通信器件与系统技术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通信器件与系统技术相关记录78条 . 查询时间(2.69 秒)
2022年8月9日,无锡市德科立光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科立”)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德科立”,股票代码“688205”。
2022年7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获奖名单》,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办法》,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获奖项目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获奖项目10项,中国专利银奖获奖项目60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获奖项目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项目791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获奖项目52项,其中有26项电子元器件相关专利进入获奖名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祝宁华院士和李明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解决了光电振荡器集成化与谐振模式调控的难题,在新型和集成化光电振荡器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团队突破了光电振荡器模式建立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快速扫频微波信号的直接产生。在光电混合振荡系统中首次观测到宇称时间对称现象,并基于该机理研制出无滤波器、单模工作的光电振荡器。提出了环腔开放的新型随机光电振荡器,利用随机分布的瑞利散射作为反馈机制...
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技术专有性强、工艺复杂度高,至今仍是技术壁垒高、行业垄断性强的高技术领域。我国在光通信模块和系统领域逐渐走在世界前沿,但在高性能光芯片领域,依然主要依赖进口。半导体所王圩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研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团队在我国率先研制出1.3微米/1.5微米波段激光器和应变量子阱动态单模DFB激光器,使半导体所成为我国通信波段半导体激光器及集成器件的核心...
近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公司”)助力中国移动研究院取得800G 2000km和少模光纤400G 200km长距离传输2项世界记录,基于此两项重大研究成果,长飞公司与中国移动研究院合作发表的论文,被全球光通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ECOC录用。
随着多维弹性光网络容量从Tpbs到Ppbs的演进,其中面临的“复杂频谱控制与高效资源利用的制约关系”问题亟待解决。近日,面向“宽带中国”和“网络强国”战略需求,以基于多维复用技术的光网络为研究对象,北京邮电大学赵永利、杨辉、张佳玮、郁小松、张杰项目组研究并突破了多维复用弹性光网络中频谱调控理论与资源优化方法,该成果荣获2021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在面向下一代信息技术的热拉制多功能纤维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热拉制多功能纤维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和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
随着大数据和5G时代的到来,光通信和光互连面临超大容量信息复用和处理的挑战。模式作为可携带信息的物理维度,一方面可以在保持信道数量的情况下减少所需激光器的个数,另一方面可与波长、偏振复用兼容以进一步提高信道数量,为进一步增大传输容量提供了一个选择。在可重构模式复用/多维复用系统中,光开关是重要组成器件。已报道的多维复用光开关是基于硅的热光效应实现调谐,响应时间慢,在微秒量级。开展高速多维复用光开关...
二维 (2D) 材料,特别是石墨烯和氮化物的异质集成,为半导体器件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制备柔性可穿戴设备,以及可转移电子和光子器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石墨烯表面自由能低,氮化物在石墨烯表面不易成核,采用等离子体预处理或者生长缓冲层的方法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单晶氮化物。最近,一种新的外延技术——远程外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该技术是利用石墨烯的“晶格透明性”,衬底和外延层产生远程的静电相互作用,通过这种...
传统石英光纤的群延迟系数随使用温度不同而改变,这种现象源自于光纤材料的内禀属性,主要由石英材料热的光效应和涂敷层材料诱导的光弹效应决定。光纤群延迟的热敏感性在根本上限制了基于光纤的时频信号应用场景,而发展零热敏系数、负热敏系数的新型光纤在基础研究、国防安全和大容量光通信应用中有着迫切需求。
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微芯学堂第四讲:光通信电芯片行业介绍与技术挑战。时间:2021年11月9日(周二)下午16:00-18:00。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B1-c102报告厅。主讲人:陈涛。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联谊会《后会有期》系列讲座第七期于2021年8月13日下午15点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联谊会理事会成员夏娟博士主持。主讲人是来自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时尧成教授,主讲题目是“硅基光子集成器件”。时教授首先对硅基光子集成技术做了简要概述,阐明其核心目标为制作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大规模光/电集成芯片,并介绍了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在多...
2021年5月27日,由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黄风义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光电子与微电子器件及集成”重点专项“高宽带超高速数据率及宽带可重构射频系统集成芯片(RF SoC)技术研究”项目中期检查会议在南京召开。东南大学副校长丁辉、科技部高技术中心有关负责同志、我院党委书记施畅、专项总体专家组、项目责任专家、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成员约30人...
光通信是当前信息社会的主要通信方式,主要分为光纤光通信和空间光通信。空间光通信是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已成为5G乃至6G时代的通信新战场。根据国家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全球覆盖、随遇接入、按需服务、安全可信”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天、空、地、海互联互通,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空间光通信由于链路距离远,激光的传输损耗大,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丁冬生与合作者利用室温下的原子系统,实现超越磁光效应的百兆赫兹带宽单光子非互易传输。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简单讲,非互易传输就是控制信号的单向传输。实现单光子非互易传输的器件是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的基本元件之一。此前,光学非互易传输可以通过材料的磁光效应实现,然而受强磁场影响,这种非互易器件很难集成化、小型化,因此无需外加磁场就能够超越磁光效应的光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