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玻璃与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 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 人工晶体 无机陶瓷材料 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记录387条 . 查询时间(4.816 秒)
近日,中科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曾高峰研究员团队在石墨烯复合膜的改性与结构调控及在海水淡化中的分离机理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外部刺激下荧光颜色会发生可逆转换的固态有机π-共轭材料,由于其在传感器、防伪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因此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最近,实现多晶相晶体间的单晶到单晶的转变,已经作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荧光响应的内在机制的一种重要策略。然而,迄今为止,在具有不同发光特性的多晶相晶体间表现出可逆的多刺激响应发光转换的有机材料非常少见,仅有少量报道。共晶策略为设计合成刺激响应发光材料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
2021年9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高通量模拟计算、制备研发及示范应用”课题绩效评价会在上海召开。
低维有机-无机杂化卤素钙钛矿及其衍生物杂化卤化物因其减小的电子维度和结构维度,使其具有强的量子限域效应,其独特的自陷态的宽带发射为制造单组分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s)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常压下结构扭曲度较小,很难实现高效自陷发光。高压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热力学参量,可以改变材料的原子间距、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从而有效地改变物质内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诱发许多常压下未曾出现的新结构和新性质。因此,高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罗军华研究员团队发现了一例新型深紫外无机倍频材料无机硫酸盐Li9Na3Rb2(SO4)7。
近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特种功能聚集体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朱庆增教授课题组在光响应聚硅氧烷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和技术成果。他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光响应性能的硅烷,进一步制备了具有光响应性的聚硅氧烷功能材料,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精准控制释放和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微图案化,该系列材料和技术方法在生物芯片和组织工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Photoresponsive Bridge...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镜技术研究组(DNL2002)刘岳峰副研究员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Cuong Pham-Huu主任研究员、意大利科学院ICCOM研究所Giuliano Giambastiani主任研究员、常州大学郭向云教授等团队合作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多孔碳化硅材料在多相催化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超导:石墨烯解锁的新技能     菱面  三层  石墨烯  超导       2021/9/13
2021年9月1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Andrea F. Young课题组连续在《自然》杂志背靠背发表两篇论文,报道了他们在菱面三层石墨烯发现超导的最新突破。
5G通信采用3千兆赫(Ghz)以上的频谱,其毫米波的波长很短,如果5G手机使用金属背板,就会严重干扰或屏蔽信号。因此,具有无信号屏蔽、硬度高、观感强及接近金属材料优热性能等特点的陶瓷材料逐渐成为手机企业进军5G时代的重要选择。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包金小告诉记者,作为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已经成为智能手机背板材料的不二选择。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团队研制出一种兼具高度可压缩性和可拉伸性的超弹性全碳多孔材料,研究人员称其为“碳弹簧”。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使其成为制造智能振动和磁性传感器件的理想材料,所获得的传感器件甚至能够在极端温度环境下(-100℃到350℃)有效地发挥作用。
双折射材料能对不同波段激光的偏振态进行调制进而被制作为光隔离器和棱镜偏振器等光学器件。迄今为止,尽管有数种商用双折射晶体已实用化,但是可应用于深紫外波段的双折射晶体仍十分有限。因此亟需寻找新的光学活性基团并基于此设计新的高性能的深紫外双折射晶体。对于深紫外双折射晶体而言,影响双折射率的关键在于功能性阴离子基元的类型及其在晶格中的排列。像[BO2]、[BO3]这样的π共轭基元与诸如[TOxX4–x]...
近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照明研发中心与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卡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实现了石墨烯玻璃晶圆氮化物“异构外延”突破,证实了氮化物外延摆脱衬底限制的可能性,为不同半导体材料之间的异构集成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纳米柱辅助的范德华外延方法,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首次在玻璃衬底上成功外延出连续平整的准单晶氮化镓(GaN)薄膜,并制备出蓝光发光二极管(LED)...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彭媛副研究员团队在纯相共价有机框架气体分离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共价有机框架纳米片为膜构筑基元,诱发错排缩孔效应,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高效分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骋教授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同时具有成本与性能优势的锂电池固态电解质,从而克服了固态电解质材料生产成本和综合性能难以兼得的瓶颈,使得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锂”想。2021年7月20日《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该成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和福州大学张腾教授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nano-HCA@BG),该生物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硼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毒性,提高了玻璃的生物兼容性,并且显著促进了硼酸盐生物玻璃对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