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 爆炸力学 >>> 爆轰与爆燃理论 爆炸波、冲击波、应力波 高速碰撞动力学 爆炸力学其它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爆炸力学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1.578 秒)
2016年6月22日,应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国际著名爆轰专家、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Hoi Dick Ng教授到北京理工大学进行访问并作了题为“Understanding the Basic Dynamic Parameters of Gaseous Detonation”的精彩学术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成教授、刘志跃副教授、范吉堂副教授等部分师生聆听了此...
2016年1月19日,国际著名冲击动力学专家、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卢国兴教授应邀到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交流访问并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三明治梁的能量吸收”的精彩学术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成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副主任刘彦教授、黄广炎副教授,张庆明教授,武海军教授等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由重点实验室爆炸与毁伤力学研究部主任刘海鹏副教授主持。
近日,第二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名单揭晓,南京理工大学张先锋、丁大志、唐金辉、曾海波4名青年学者成功入选。
2015年12月6日,国际著名爆轰专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Andrew J. Higgins教授和米晓成博士应邀到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为师生们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中国著名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更光因病7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3岁。徐更光院士研究的高能炸药是我国国防建设的柱石,被誉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爆炸事故把脉人。徐更光,浙江东阳人,1951年考入沈阳东北兵工专门学校,1953年,该校并入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徐更光随校转入北京,后留校任教,从事炸药与应用技术的教学和科研。他先后发明了8701、海...
2014年10月2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当地时间28日下午6时22分,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研发的“天鹅座”飞船从美国弗吉尼亚州瓦勒普斯岛发射升空。但在火箭升空后6秒钟,搭载飞船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发生爆炸,火光冲天。
2014年10月19日上午,“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等出席活动并发言。与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共聚一堂,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追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向参与核研制核试验的老一辈科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两弹一星”元勋和老将军及其后代们致以...
2014年9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李庆明应邀在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师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重点实验室冲击动力学研究部刘海鹏主任主持。
爆炸与冲击研究能量的突然释放和急剧转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冲击波、高速流动、变形、损伤和破坏效应。传统的爆炸试验主要在爆炸洞、野外的爆炸试验场等进行,而冲击试验中弹体的速度主要源于压缩气体或者火药驱动。强激光驱动的爆炸与冲击效应(Laser-Driven Explosion & Shock, LDES)是利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诱导材料表面产生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并快速膨胀,形成短脉冲高幅值冲击波...
针对近日《科学》网站报道的“原初引力波发现很可能是实验假象”,南极BICEP1望远镜研究团队成员、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苏萌今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回应称,BICEP2的数据分析已经结束,主要成员正集中力量处理Keck阵列(第三代望远镜)数据。
著名爆炸力学家、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原副院长丁忄敬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3 年 2 月 17 日 6 时 3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0 岁。
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由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特种抗爆结构专业组和《爆炸与冲击》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全国爆炸容器专题研讨会将于2013年12月在西安召开,具体时间由正式会议通知确认。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消息,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2012年5月31日在西安逝世。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双核模型框架下,利用输运理论研究了熔合反应过程中核的动力学形变并获得重要结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