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病毒学 >>> 病毒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病毒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90条 . 查询时间(1.171 秒)
在过去一年,寨卡病毒成为病毒学研究领域的焦点。随着科学家对该病毒了解逐渐增多,知晓了其会导致小头症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这种病毒是怎样对细胞造成损害的?哪些蛋白与之相关?至今尚未弄清。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2017年1月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发论文称,他们首次确认了7个关键的寨卡病毒蛋白,这些蛋白或许就是造成寨卡病毒肆虐的罪魁祸首。
“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2016年12月29日在北京揭晓,寨卡病毒攻关团队领军者高福、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等知名科技工作者榜上有名。由《中国科学报》等机构主办的“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已连续举行七届,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当年人们心目中的“科学明星”和“知识英雄”。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担任本届评委会主任,“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众多...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严景华研究员与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高福院士合作,在研发寨卡病毒治疗性抗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率先找到高效、特异性人源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治疗性抗体及其机制,该抗体在小鼠模型上能有效治疗ZIKV感染,有望成为治疗其感染的候选药物。该成果于2016年12月14日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cience Translationa...
H5亚型禽流感(如H5N1)是一种全世界范围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家禽产业以及人类的公共健康。对禽流感病毒进行及时、定量、和亚型检测,是快速诊断和疾病防控的重要基础。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尤其是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使核酸扩增可以在恒温条件(60-65 °C)下进行,是对传统PCR技术的重要改进,尤其适用于条件欠发达...
北京大学周德敏教授/张礼和院士团队以流感病毒为模型,研发出制备活病毒疫苗的全新策略。2016年12月2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他们的重要发现,题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virus vaccines”。
2016年12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丁建平研究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孙兵研究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Human antibody 3E1 targets the HA stem region of H1N1 and H5N6 i...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22日凌晨,国际学术刊物《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向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合作的寨卡病毒最新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这一发现从新的角度揭示寨卡病毒影响人类健康的可能性。论文(Article)通讯作者是高福院士和李向东教授,马文强、李世华、马槊乾、贾力娜4位博士生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2016年10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蓝柯研究组题为“Fine-tuning of the 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life cycle in neighboring cells through the RTA-JAG1-Notch pathway”的研究论文。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感染人类多种的冠状病毒可能均来源于蝙蝠。蝙蝠冠状病毒的多样性比其他动物冠状病毒更高。近日,通过泛冠状病毒和深度测序技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实验室与云南省疾控中心和华大基因合作,从云南西双版纳采集棕果蝠的直肠拭子样本中鉴定出一种新型蝙蝠冠状病毒,将其命名为果蝠冠状病毒GCCDC1相关成果发布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
2016年9月13日,免疫学领域的顶尖期刊Cell(《细胞》)子刊Immunity(《免疫》)(影响因子24.1)发表了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研究组在抗DNA病毒天然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DNA病毒感染引发的相关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的防治提供了线索和潜在的分子靶标。
2016年9月5日,《自然-微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Intra-host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during 2014”,第一次系统的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内的进化模式,并指出了病毒基因与重要变异位点在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一篇论文报告称发现了可以抑制寨卡病毒复制,或阻止导致细胞死亡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一些已经批准用于治疗人类其他病症的药物)及其靶点标志着抗寨卡病毒药物研发与临床前研究的起点。相关成果2016年8月2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由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群新的CD8+ T细胞亚类,阐明了其抑制病毒复制的机制。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慢性病毒感染免疫的关键环节,为根治HIV、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可能。此前研究发现,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特异性的CD8+ T细胞显出医学界称为“功能耗竭”的现象。“但此时CD8+ T细胞并非不能识别病毒,数量也基本没减少,就像警察遇到一群歹徒,本该拔枪射...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3a能使天然免疫细胞针对病毒感染处于一种敏感状态,一旦识别病毒入侵就可以显著产生干扰素和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该发现揭示了抗病毒免疫应答新型表观遗传机制,也为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提出了新的潜在分子靶标。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几乎所有人都会携带不同形式的疱疹病毒,而后果可能比偶发的唇疱疹严重得多。疱疹病毒还会引发带状疱疹,并且与失明、出生缺陷,甚至是癌症存在关联。然而,人们至今仍未摆脱它们。对抗疱疹病毒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阻断它们复制DNA时所需的酶。不过,尽管这会使人体内的病毒水平下降,但它无法清除感染。更糟糕的是,它对于一直在细胞内等待合适时机再次暴发的休眠疱疹病毒不起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