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学相关记录5682条 . 查询时间(2.252 秒)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团队与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尤金妮娅·拉西诺娃团队在第六大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的运输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了油菜素内酯首个转运蛋白,即拟南芥ABCB19蛋白将油菜素内酯搬运到细胞外的。
东南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经历了中新世以来复杂的地质气候变迁,其生物多样性演化历史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关注。兰科兰属(Cymbidium Sw.)是东南亚的代表类群,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至东南亚群岛,延伸可分布至澳大利亚东北部,约60余种。其中,兰属中的春兰、建兰、寒兰等地生兰被称为“国兰”,具有非常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由于早期研究取样比例低或基因序列信息位点不足...
2024年3月20日,“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西安植物园自然教育基地揭牌暨陕西羽叶报春野外回归资助项目协议签署”仪式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举行。揭牌仪式上,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邹斌主席介绍了与陕西羽叶报春野外回归项目的合作历程及设立“自然教育基地”的背景和目的等,对双方建立友好关系后的合作交流充满信心与期待。
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已知约5000种,全部营寄生生活,能感染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2024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指导下,与云南大学,以及德国、英国、缅甸等地的同行合作,在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报道了一块奇特的绦虫化石。该化石不仅是锥吻目绦虫的首次报道,也是首个绦虫身体化石,同时也提供了目前最为可靠的扁形动物门身体化石记录,为了解绦虫早期演...
2024年3月21日晚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与勐腊县勐仑中学开展了第72期“成长中的望天树”科普讲座活动。版纳植物园土壤生态组研究生张纤纤、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研究生谢星驰为勐仑中学250余名同学做了科普报告。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rchitecture of symbiotic dinoflagellate photosystem I–light-harvesting supercomplex in Symbiodinium”的研究论文。张玉忠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高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
2024年3月22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孙林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Eugenia Russinova团队的研究突破,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Arabidopsis ABC transporter ABCB19 in brassinosteroid export”。该研究中,团队鉴定了植物中首个油菜素甾醇(Brassi...
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在植物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晚,生活期短,受环境的影响小,其形态结构变异丰富含有大量的演化信息,是解析被子植物多样性成因的关键密码。大多数被子植物产生单花粉,少数类群产生复合花粉,即花粉成熟时两个或以上花粉粒联合在一起的散粉单元。根据所结合花粉粒的多少,可以分为四合花粉、多合花粉和花粉块。花粉单元的系统演化路径为单花粉→四合花粉→多合花粉→花粉块。花粉块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复合花粉,与传粉...
菊科菊苣族约95属2500种,广布于北半球。中国约有35属388种。此类植物多种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如莴苣、菊苣和蒲公英等。菊苣族植物分布广泛,生境和形态变异式样繁多,一些属间界限有争议,对该类植物进行描述和分类具有一定挑战。
为提高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工作人员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加强各保护地的了解、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于2021年10月开始实施“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人才培养计划”,并面向云南全省自然保护地的一线科研人员举办“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依据培训计划,第二场中级班于2024年3月16日至20日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
大别山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横跨我国华中和华东两大地区,是本区域重要的山脉之一。自2020年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以来,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组织的植物多样性科考队已经在大别山开展了40余次野外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莎禾(Coleanthus subtilis)、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su...
近日,继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和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首次开花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又添一种首次开花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个预示着迁地保护初步成功的新成员是第三纪孑遗植物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在广袤的青海柴达木盆地,生长着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野生植物——大果白刺。这种被誉为药食同源的神奇植物,不仅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展现出极高的价值,其药用价值更是令人瞩目。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对大果白刺的深入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这一野生植物的高值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相关论文发表于Food Chemisty。
碳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元素。植物如何储存、分配和利用碳以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一直是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主要包含可溶性糖、淀粉等不稳定、可被利用的碳源),作为植物生命活动最直接的能量货币参与多种生理代谢功能,是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缓冲剂,在调控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目前基于功能性状的植物资源策略研究框架却很少考虑NSC的...
近日,《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阳成伟和赖建彬团队最新成果。他们首次发现了高温诱导的蛋白质类泛素小分子修饰蛋白(SUMO)化修饰调控植物细胞内病原细菌效应蛋白功能的机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