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调查与监测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调查与监测相关记录233条 . 查询时间(2.52 秒)
2019年7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4000吨级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大洋号”在广州建成并交付至自然资源部。该船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国际化的原则设计建造的新型全球级综合科考船,代表了我国船舶工业和大洋调查科技的最高水平。“大洋号”是首艘获得中国船级社首次颁发的Underwater Noise 3+1附加标志的船舶,水下噪声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日,由浙江海洋科学院组织的浙江省六大湾区海洋空间资源监测与评价项目子专题专家审查会召开,来自我所、浙江大学、河海大学、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和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对该项目三门湾、台州湾子专题进行审查。与会专家认真审议了省海洋技术与信息中心、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分别承担的《三门湾、台州湾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专题》、《三门湾、台州湾海洋产业与城镇空间布局研究专题》和《...
6月12日,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10家单位。项目专家组、依托部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和专家及项目组...
由珠江所渔业生态与资源研究室科研人员申请的专利“一种双频识别声纳数据处理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710004590.9。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设备更新,鱼类监测技术也不断提高,声学技术作为水下探测的一种途径,以其不受光照、能见度的影响的优点,成为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双频识别声纳可提供高质量视频式声学映像,可以显示鱼类的轮廓形状和鱼类游泳姿态等信息。但由于数据量巨大,数据处...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营养元素监测及应用”团队,从针灸这一中国传统治疗方法中得到启发,以不锈钢针灸针为基体,结合功能纳米材料,经过绝缘、密封、功能化等流程,制备了一种新型针形传感器。并以重金属铜(Cu)作为模板,应用所制备的针形传感器实现了海水中活性重金属的检测分析。针形传感器在结合针电极特殊的形貌、尺寸及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富集性能后,对Cu的溶出伏安法检测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以...
2019年3月12日,历经131天艰苦考验,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抵中国,在此次科学考察中,由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海洋站的验潮站建设任务已经完成,自2019年1月开始在南极长城站开展潮位业务化观测,标志着我国极地区域首个业务化海洋观测站正式开始运行,北海局还将继续完善海洋站的盐度、温度、海浪、海冰等观测功能。海洋观测是人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基本手段。在我国近海有一百多个海洋观测...
近日,由我所杨士瑛与陈培雄编著的《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一书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10章,87.8万字,是作者及众多科研人员历经25年的三门湾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大量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凝聚而成。该专著以海量的实地调查资料为根基,以系统科学的分析为依据,以建立一本开发与保护三门湾的家底账本为楔子,与读者分享1980~2014年,在全球气候变化...
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海洋大学共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奖2项,主持获奖数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13所高校并列全国高校第20位,成果主要完成人吴立新院士、包振民院士等作为获奖项目代表应邀参加奖励大会。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作...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赵南京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在“海洋生物要素测量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1月20日,第九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暨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广西北海召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盛彦清研究员团队牵头完成的“海岸带沉积物污染过程、原位修复技术和工程示范”成果荣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烟台海岸带所参与完成的“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起源与发生机制”成果荣获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军团队、李超伦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研究中获得进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离子的原位浓度。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Geochemistry,Ge...
《海洋科学前沿》期刊发表文章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无数的弹药被投入海洋中。如果一旦炸药等有毒物质泄漏到海水中,这些化学品将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该项研究成果由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完成,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当地时间2018年5月8日下午,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拖网采样作业,对海洋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进行监测。这是中国首次在此海域开展微塑料调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