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调查与监测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调查与监测相关记录233条 . 查询时间(1.985 秒)
8月4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学考察任务,返回青岛。胡敦欣院士等前往码头迎接,并举行了欢迎仪式。
中国正在进行的第22航次大洋环球科考中,首次成功应用海底机器人进行深海考察。在本次科考中,中国自主研发的3500米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完成了对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区的探测工作,成功采集了海底硫化物和生物样品。国家海洋局该领域权威专家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科学考察进入了机器人时代。
“973”计划项目“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和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近日在京通过验收。承担单位包括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南海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相建海为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宋林生和中山大学教授彭宣宪分别汇报了项目的两个代表性研究成果。
承载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的“科学一号”科考船于2011年1月5日清晨返回青岛奥帆基地,圆满完成预期的所有任务。
目前,我国迄今最大规模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908专项”)进入了成果集成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记者了解到,历经夏、冬、春、秋4个季度航次的调查,“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全面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基本掌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
我国对海洋可燃冰资源的专项调查研究经过近10年的深入实施后,现已取得四大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将于2011年上半年全面结题。这是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最近在广州召开的专项结题部署会上获悉的。
2010年12月8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高亢的汽笛声,5600吨的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广州长洲码头起航,开始执行我国第22航次的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等出席欢送仪式。
近日,记者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彭世球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南海区域海洋数值模拟及资料同化等领域取得可喜成绩,初步建立了南海区域实时海气数值预报试验平台,并多次准确预测台风等自然灾害。
2010年11月23日,我国首家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青岛成立。该联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汇集了海洋化工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二五研究所青岛分部、青岛港等13家海洋防腐行业知名企业和13家知名科研机构。
记者2010年11月17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我国首个冰川监测塔已经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建成。据介绍,这标志着我国在冰川监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2010年11月15日顺利穿越赤道,于东经119度20分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
在日前召开的全球海洋遥感协会(Pan Ocean Remote Sensing Conferences,PORSEC)科学组织委员会(Scientific Organizing Committee,SOC)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研究员当选为全球海洋遥感协会(PROSEC Association)候任主席(President Elect)。这是南海海洋所学者首次担任国际学术组织主席,也将...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要求,2010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海洋研究所承担建设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黄海站)和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东海站)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和深圳市政府2010年10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将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2010年11月11日从深圳市盐田港启航赴南极考察。
首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2010年10月8日在青岛揭晓,共有4名海洋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这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