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构造地质学相关记录109条 . 查询时间(3.145 秒)
2014年10月26日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技术的开拓者李四光诞辰125周年纪念日,第五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及5名本科生获奖。我校博士生陈军、硕士生隋清霖荣获此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为获奖学生颁奖。
2014年9月26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揭晓“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等评选结果。发布会同时公布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陆中文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排名,在地质类科技期刊中,《地质论评》总引文频次第7名,影响因子第8名,综合排名第4位。《地质论评》荣获“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4年8月19日,胜利油田管理局副总地质师、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显太,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杨勇,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曹绪龙等一行27人来校进行科技交流,探讨双方科研合作的新途径、新领域。
为纪念板块构造理论进入我国45周年和老一辈杰出地质学家李春昱诞辰110周年,主题为“板块构造理论与中国大陆构造”的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进入我国则是在70年代初期。在其后的45年中,中国地质界逐渐接受板块构造理论,并把其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大陆构造研究,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造就了众多杰出地质学家。
2014年2月25日,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召开。我校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为获奖代表颁奖。计算机学院吴冲龙教授团队完成的“三维可视化地质信息系统平台QuantyView的支撑技术”成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资源学院郑有业教授团队完成的“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成矿机制与成矿预测”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地学院路凤香教授团队完成的“...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所沈树忠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研究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入选其中。
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中心地带的重要构造单元,是认识与了解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键性窗口之一。目前,关于东准噶尔岩浆弧的构造属性、基底特征与俯冲极性存在不同认识与争论。关于东准噶尔乃至准噶尔地区的地壳基底,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晚古生代洋壳或岛弧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争论的原因是缺乏岩石学与年代学的证据。关于岩浆弧的时代与俯冲极性,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其为晚古生代的大洋岛弧,形成于以卡拉麦里蛇绿...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保存了22Ma以来的风尘沉积记录,具有重要古气候研究价值。环境磁学在第四纪黄土古气候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新近纪风尘沉积的磁学性质,有助于挖掘这套沉积中蕴含的古气候信息。
近30年来,我国不同下垫面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的计算和研究一直在进行,研究涵括北方干旱及半干旱区、湿润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河谷、高寒草甸、半干旱过渡带、沙漠、戈壁、天然草原以及湿润的草地、农田和滨湖下垫面。但以往对动量总体输送系数的研究多以一到两种不同下垫面的分析为主,对多种不同下垫面进行分类的讨论不多;对地表粗糙度的研究往往也是对个别下垫面、个别月份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不同下垫面进行季节分类的讨...
斑岩铜矿是重要的矿床类型,它提供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三的铜资源。矿化蚀变分带是斑岩铜矿主要的特征之一。前人曾经就成矿流体的温度梯度、溶解度、氧化还原性,以及金属在熔体、流体与气相中分配系数等控制因素讨论矿化蚀变分带的成因。但已有的模式不能解释和预测矿化蚀变分带的空间结构,例如为什么富矿的钾化带不是位于成矿斑岩体的中心、而是位于中内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徐兴旺副研究员等人在国家...
部分熔融和地幔交代作用是地球深部重要的地质过程,高温高压实验是人们观测这些过程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实验岩石学家利用活塞-圆筒和金刚石砧压槽等装置在各种温压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解释相转变和不同类型岩浆的产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研究室地幔地球化学课题组的硕士生张鹏飞及其导师汤艳杰副研究员等,对与碳酸盐化的榴辉岩和橄榄岩相关的大量实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2012年4月18—20日,“三维地质填图与深部地质调查试点项目”2012年度设计审查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地质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各大区地调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专家、领导,以及22个试点工作项目及专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共计8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李金发副局长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国地质科学院王瑞江副院长主持会议。
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界断裂,是高原北部应力消耗与传递和地貌形态变化的重要场所。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运动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应力传递到高原北部的表现。尽管GPS观测和河流阶地研究显示,阿尔金断裂带在晚更新世到现在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断裂带,但目前对于阿尔金断裂带上新世到第四纪构造运动的时代和特征报道较少,导致对于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认识存在众多争议。
2012年3月2日-3月10日,地质力学研究所施炜副研究员、马立成博士等与德国弗莱贝格工程技术大学(TU Freiberg)地质工程研究所Heinz Konietzky教授合作开展了川东北弧形构造野外考察。
2012年2月28日-3月7日,我所和台湾大学联合组织了为期9天的伊朗北部和西部地区地质考察。伊朗地质调查局地球科学研究所所长M. Talebian博士,区域地质专家M. Khalatbari-Jafari、J. Ghalamghash等参加了野外考察,并做现场讲解。联合考察组成员包括所长朱日祥、副所长吴福元和肖文交、陈凌、纪伟强,台湾大学地质系锺孫霖教授、胡植慶教授、曾泰琳助理教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