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地层学与地史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层学与地史学相关记录94条 . 查询时间(0.685 秒)
甘肃酒泉-昌马盆地发育连续的下白垩统陆相沉积,并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是我国陆相白垩系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地区下白垩统也是我国石油工业摇篮—玉门油田的主力产油层,为我国早期石油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该地区下白垩统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进展缓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框架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郑大燃博士、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研究员方小敏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院士王成善、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研人员,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约4100至2150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修正了该区域古高度年代为4000万年前小于2300米,2600至2100万年前以后才可能达到3500-4500米。此前,学界认为约4000万年前,该区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现代...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方小敏研究员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约4100至2150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修正了该区域古高度年代为4000万年前小于2300米,2600-2100万年前以后才可能达到3500-4500米。此前,国际学界认为约4000万年前该区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现代高度。
最近Elsevier出版社旗下国际SCI刊物《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正式在线出版了《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层和古地理》(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Neo-Tethy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的研究专辑。该专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国研究员、沙金庚研究员、罗辉研究...
热层是从地面85 km以上到约1000 km高度的大气层,其结构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地磁活动的影响,与电离层通过中性成分和电离成分的碰撞相互耦合。热层中性风场在电离层-热层耦合系统中的动力过程和沿磁力线的传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热层中性风的观测主要来源于卫星搭载加速度仪、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和FPI光学干涉仪。但是大部分地基观测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基于这些观测,报告较多中纬地区热层风场特征,并...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宋俊俊助理研究员、郄文昆副研究员和合作者对目前已经报道的Cribroconcha属37种2亚种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Cribroconcha属源自欧美板块(谱系I)和哈萨克斯坦板块(谱系II)两条演化谱系。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研究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杨建锋(现为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博士后)联合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团队,开展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研究应用三维高分辨率的粘-弹-塑性热力学模型,模拟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过程中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一个强的上地壳(粘度>1022 Pa·s)和一个中等弱的中下地壳(粘度~1020 Pa·s)可以模拟得到与青藏高原地区类似的大型走滑断层(...
我国多个沉积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云岩为主,且缺失可用于地层对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对这些白云岩地层进行年代地层划分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寒武纪碳同位素研究,以建立碳同位素地层学方法,揭示碳同位素演化的重要地质事件。较典型的工作是朱茂炎等综合他本人和其他学者的工作,在寒武系定义了10个碳同位素漂移事件(Zhu et al., 2006),其中的3个事件(BACE、ROECE、...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李建国研究员研究团队以他们所取得的材料和进展为基础,结合他人的研究,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叠系-古近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多门类综合生物地层框架。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地质学综合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2020年8月3日下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首次在青藏高原纳木错中心湖区近百米水下成功获取144.79米岩芯,钻探深度达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万年连续气候环境记录。此前,我国高原湖泊最大钻探深度为114.9米,本次纳木错岩芯成功钻取是我国湖泊岩芯钻探首次达到150米级别。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湖面海拔约4730米,在此区域开展岩芯钻取工作,天气是最大的挑战。钻探工作自201...
近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和国际地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ICS)批准成立了国际地层年代校准亚委员会(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Timescale Calibration;ISTC),并选出了来自10个...
云南曲靖素有“鱼的故乡”之称,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中国科学家在这里对古鱼化石及相关地层进行“摸家底”的普查研究最新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为中国志留纪(约4.2亿年前)生物地层的精深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与曲靖师范学院的研究专家、学者组成的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团队,近日在专业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与《地学前缘》分...
曲靖素有“鱼的故乡”之称,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从4.3亿年前的志留纪罗德洛世开始,一直到3.8亿年前的中泥盆世末,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多数古生代鱼类——无颌类(盔甲鱼类、花鳞鱼类)、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几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踪迹。不仅如此,在曲靖还发现许多独有属种,不乏各自门类中最早、最原始的代表。这些来自曲靖地区志留系-泥盆系中的化...
一般认为俯冲板片的拖拽力(slab pull)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洋中脊的推力(ridge push)也有一定的贡献,当二者达到稳态时板块运动的速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板块在运动时速度经常会发生突然变化,其动力学机制仍不清楚。晚白垩世以来印度大陆持续向北漂移,与亚洲大陆在新生代早期发生碰撞,造成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印度板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运动速率发生了多次突变,最显著的两次发生在约70 ...
慢滑移地震事件(SSEs)是20世纪早期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卡斯卡迪亚断层(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发现的,这是一种能量释放缓慢的地震,间歇周期性地重复发生,比一般地震持续时间长的多,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周甚至几年,以前常规的地震仪很难记录它们,因而被称为“无声地震”或者“幽灵地震”。在过去的20年间,由于数字观测技术的发展,GPS测量和地震观测已经识别出一系列的慢滑移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