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物理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行星物理学相关记录156条 . 查询时间(2.202 秒)
2018年8月21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对近距双星系统中S型行星(行星环绕双星中的一颗运行)形成机制的研究。该工作揭示环双星的多行星系统内部发生的散射过程和恒星与行星之间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双星(间距为0.5-3 au,au为天文单位)内部形成S型行...
2018年8月21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对近距双星系统中S型行星形成机制的研究。该工作揭示环双星的多行星系统内部发生的散射过程和恒星与行星之间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双星(间距为0.5~3 au,au为天文单位)内部形成S型行星。该项成果对深入了解双星系统中行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S型行星是双星系统中的一种卫星型行星,它环绕双星中一颗恒星运行,双星...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提出一个限定低质量系外行星物质成分的方法,揭示迄今已发现的低质量系外行星大多是类似地球的岩石行星,为系外行星宜居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寻找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一直以来是系外行星研究的前沿课题。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目前已发现了近四千颗系外行星。这些系外行星样本一方面为研究和检验行星形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观测依据,另一方面还将有助于回答许多在行星科学中众多悬而未决...
2018年7月21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基于嫦娥二号探测数据对近地小行星图塔蒂斯形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在地球潮汐效应作用下可形成该小行星延展型双瓣结构。该项成果对深入了解近地双小行星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18月球与行星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3日在澳门科技大学开幕。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学者将进行学术演讲和讨论。此次会议历时3天,内容涵盖类地行星、气体行星与系统、太阳系小天体、空间环境、深空探测技术等。会议已收集论文摘要150多篇,160多名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北京时间3月27日18时18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新发现的一颗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PHA)2018 DH1,在距离地球9.18个地月距离处飞掠地球。2月22日,紫金山天文台利用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到一颗亮度为20等的移动天体,其运动速度为0.15度/天,并立即将该目标信息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动亚洲-太平洋小行星监测网(APAON)对其进行跟踪观测。2月25日,该目标...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6日报道,借助微引力透镜效应,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现了一颗新的巨行星,围绕位于银河系凸起处的一颗褐矮星旋转。研究人员称,这颗名为“OGLE-2017-BLG-1522Lb”的系外行星,可能是首颗围绕褐矮星旋转的巨行星,新发现有助进一步揭示行星的形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天体化学研究团组副研究员肖凛在星团中原行星盘的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中,分析了分子云核性质对原行星盘外光蒸发效率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星团中原行星盘的形成和演化常受到高恒星密度或邻近大质量恒星光辐射的影响。大质量的OB恒星具有极强的极紫外和远紫外辐射,邻近的原行星盘可能会被加热、蒸发,这些特性对研究原行星盘性质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最近,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行星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利用国家天文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类新的太阳系外行星族群—热海星(Hoptunes)。相关研究论文(标题为LAMOST telescope reveals that Neptunian cousins of hot Jupiters are mostly single offspring of star...
近日,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学院谢基伟副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观测数据发现了一类新的太阳系外行星族群—热海星(Hoptunes)。相关研究论文于2018年1月9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并被选为当期杂志封面的研究亮点文章之一。研究团队还包括南京大学周济林教授,犹他大学郑政教授及国家天文台罗阿理研究员...
近日,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正式批复了26个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由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组建的“小行星深空探测创新交叉团队”成功入选。这是紫台首次获得该类人才项目的资助。“小行星深空探测创新交叉团队”的负责人是季江徽研究员,成员包括紫台的赵海斌研究员、吴昀昭研究员、王素副研究员,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孟林智研究员、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霍卓玺高级工程师。团队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有:(1)面向后续将要开...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团队季江徽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关于主带小行星(349)Dembowska表面热物理性质的研究中取得进展,揭示了该小行星表面基本热物理信息,并估计了其含有水冰的可能性。绝大多数小行星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区域。小行星上可能蕴藏着地球生命和水体起源的重要线索,以及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349)Dembowska小行星最早发现于1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通过对1996年至2011年间,共16年的太阳质子事件(SPE)观测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首次发现太阳质子事件东-西经度非对称分布的观测现象,即当飞船的磁力线足点与太阳源区之间的经度距离相同时,来自东边源区SPE数多于来自西边源区SPE数,且该现象和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不同能量和不同种类的高能粒子均成立。研究团队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