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物理学相关记录106条 . 查询时间(2.031 秒)
2018年5月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Vahe’ Petrosian 教授以大科学中心特聘客座研究员的身份访问紫金山天文台,并于下午在仙林园区3号楼302会议室为紫台师生们做了题为“Cosmological Distributions and Evolution of Gamma-ray Burs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tar Formation Rate and Grav...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太阳物理组喜报频传,三代研究人员几乎同时获得国际奖励:方成院士荣获国际空间科学委员会(COSPAR)颁发的“赵九章奖”(Jeou Jang Jaw Award)、陈鹏飞教授获得首次颁发的“亚太地球太阳物理青年成就奖”、郝奇博士获得第四届“亚太地区太阳物理研讨会最佳论文奖”。“赵九章奖”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际空间委员会联合设立,以表彰在空间科学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资深科学家...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室副研究员王新与合作者通过粒子模拟方法,在双激波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扩散激波加速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并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天体激波环境。虽然理论和模拟上均能够反映激波的单幂率能谱特征,并能合理地解释宇宙线高能粒子的加速过程,但面对激波能谱的“折断”问题,理论上至今仍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该项研究提出...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基本的能量源,但在年代际尺度上太阳影响气候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气候系统复杂的内部反馈过程很可能掩盖了其对太阳活动外部强迫的响应。但在气候系统活动的边界处,太阳信号可能比其内部更为显著。然而,微小的准十年太阳周期变化(千分之一量级)是否和如何被气候系统放大的,仍然缺乏理解,这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2017年1月6日,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台)第二十期青年论坛举办。本次论坛由紫台青促会会员张擎旻助理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郝奇博士应邀参加。郝奇201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5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太阳暗条特征的统计研究及暗条高分辨率精细结构的观测和太阳耀斑的多波段观测,在ApJS, A&A Letter...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青年教师黄狮勇获欧洲地球科学学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EGU)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Division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成为本年度该学会行星和太阳系统领域唯一获奖人。他也是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学者。首位获该奖项的华人学者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199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获悉,2016年4月8日,太阳上出现了一个大黑子群AR2529,12日面积达到最大,13日开始黑子群面积开始减小。 据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闫晓理博士介绍,4月8日,科学家利用位于云南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观测到了太阳黑子群AR2529,从4月8日到12日,这个黑子群逐渐增长;4月12日黑子群面积达到最大,其中最大的一个黑子相当于20个地球那么大;13日黑子群面积...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饶长辉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套地表层自适应光学(GLAO)试验系统,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对接后,首次获得太阳黑子和太阳米粒的大视场高分辨力自适应光学校正图像,标志着中国太阳自适应光学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著名太阳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成员、St. Andrews 大学Eric Priest教授于2015年5月6日至12日访问南京。作为中国科学院杰出学者计划的一部分,南京是Priest教授此次访华的第二站,期间共做了4个学术报告和讲座。11日在紫台做的“磁重联在日冕加热和耀斑中的应用”吸引了50多位南京地区的太阳物理学者和研究生,大师的报告从他32年前首次访问中国的老照片开始,通过介绍St. A...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空间天气效应包括地磁暴的主要驱动者,其日地空间传播特征如何影响地磁暴的产生和强度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精确预报空间天气的主要障碍之一。
太阳系中的水究竟是在太阳系形成时由冰电离形成,还是原本就存在于太阳系诞生前的寒冷星云?这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而本周的一项发现或许有助于人们解开这一谜团。
新疆天文台副研究员唐建飞博士,根据太阳射电V型爆发与III型爆发的相关性,用电子回旋脉泽辐射机制,解释了射电V型爆发的一些观测特征。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pJ(2013,779,83)杂志上。
日前,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特聘研究员周大庄等科研人员,通过分析14C显著增长事件和对我国史料记载的研究,发现在公元775年,发生了迄今已知最强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