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物理学相关记录106条 . 查询时间(2.093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组在暗条-冕腔的磁绳结构中获得新的观测进展。该项研究由硕士研究生谭宋等人完成,并以“Stereoscopic diagnosing of a filament-cavity flux rope system by tracing the path of a two-sided-loop jet”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快报》(MNRAS Letters...
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一种强磁场能量的爆发性释放,其特点是几乎全波段的电磁辐射增强,以及发射能量从103eV直到1011eV的各种粒子流。耀斑爆发会导致地球紫外辐射增强,使得大气层温度密度升高,导致空间飞行器的轨道改变;同时,耀斑的X射线和EUV辐射会导致电离层突然骚扰发生会无线电系统产生干扰;大耀斑发生通常也会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的爆发。
太阳并不像我们肉眼看起来的那么平静,太阳上突然的爆发性活动会在日地空间引发一系列强烈扰动。这种爆发性的太阳活动被称为太阳风暴。当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剧烈扰动的地球磁场会在地球表面产生感应电势,进而在地面长距离导体设备中产生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 简称GIC)。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研制的天问一号火星离子和中性粒子分析仪(MINPA)在奔火阶段对太阳风观测的两项研究成果被EOS作为“Editors’ Highlight”进行报道。
近日,天文学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发表了云南天文台太阳爆发现象和CME理论研究组的硕士研究生张怡宁和叶景博士等人的最新工作。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太阳爆发耀斑的大尺度电流片中,由于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发生会使得电流片中出现湍流。他们的工作量化分析了出现湍流后的磁重联速率、耗散率、耗散尺度等,发现湍流通过增宽电流片的方式有...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太阳黑子的空间分布领域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限制太阳发电机理论中磁场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演化过程。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asymmetry of long-term sunspot activity: sunspot relative numbers for 1939-2019”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太阳射电爆发现象是太阳高能电子活动最直接的物理表现,也是诊断太阳活动区物理状态和高能电子加速与传播过程最重要的观测手段。确定和建立正确的爆发辐射机制,是进行准确诊断的物理前提和理论基础。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在太阳射电爆发辐射机制的研究中,“等离子体辐射”和“电子回旋脉泽辐射”这两种机制的长期争议一直是困扰太阳射电爆发辐射和诊断研究的主要难题。
大气中各种潮汐波是大气中间层和低热层(MLT)非常重要的大气波动,对于它的季节变化、准两年震荡、太阳活动的依赖性、全球分布特征、以及对电离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中高层大气研究中重要的前沿研究课题。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以及其他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日珥中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日珥中大尺度上升羽状物(plume)的形成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王金成助理研究员及合作者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
太阳表面或光球底部呈现出像石榴内部结构的米粒组织,它是太阳内部对流气团冲击光球产生,研究超大米粒的动力学过程能够揭示低层大气小尺度活动爆发过程的物理机制,及其低层大气磁能释放的能量传输过程。这些研究对理解太阳黑子的磁结构、精细小尺度磁活动的起源及其相关磁特征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日冕观测与选址技术团组在太阳喷流的初发(initiation)机制研究中获得新进展。该项研究由博士研究生段雅丹等人完成,研究成果于2022年2月20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快报》上。研究首次探测到与同一耀斑相关的同源高能粒子,并使用这些观测信息对喷流磁重联过程进行了诊断。
同源日冕物质抛射(CME)是指连续的CME从相同的太阳活动源区爆发出来。这一类的CME爆发通常会跟极端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相联系。连续的CME爆发会有很高的概率在这些CME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先行的CME也可以“预先调制”太阳风环境,为后来的CME创造更“有利”的传播条件;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颍研究员等人在2014和2019年的工作中指出通过CME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以一种“完美风暴...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在磁重联的精细物理过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首次在太阳耀斑中发现具有扭缠结构磁岛形成的快速磁重联。相关研究成果“Fast plasmoid-mediated reconnection in a solar flare”于2022年2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哈尔滨...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研究团组刘继宏副教授、刘煜研究员等人,利用SDO/SHARPs矢量磁场观测资料,对24与25太阳活动周交替时期两年时间内观测到的85个活动区的螺度和倾角进行了详细统计研究,发现多数样本活动区遵守螺度符号半球规则,而螺度和倾角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这是首次从观测角度对该时段的螺度进行统计研究。该研究于近期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磁洞是空间等离子体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其磁场强度有明显的下降。早在1977年由Turner等人在太阳风中发现,持续时间大约为几十秒,其中磁场旋转角度较小的磁洞被称为线性磁洞。除了小尺度的磁洞结构,还有持续时间大约为几十分钟的大尺度磁洞,我们在论文中称之为宏观磁洞(MMH)。宏观磁洞的起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猜测。其中一种说法根据宏观磁洞的观测特征,认为可能是卫星撞到了弯曲的日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