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物理学相关记录106条 . 查询时间(1.937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组在大振幅暗条振荡研究中获得新的观测结果。该项研究由硕士研究生谭宋与其导师申远灯研究员等人完成,并以“Stereoscopic Observation of Simultaneous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Oscillations in a Single Filament Driven by Two-Sided-Loop J...
2023年1月11日,中科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上搭载的46.5nm极紫外太阳成像仪(英文名Solar Upper Transition Region Imager,简称SUTRI)发布首批科学数据。此次发布的数据为SUTRI常规观测后2个月( 2022年9月5日至11月5日)的数据,SUTRI在轨运行和科学数据处理团队将陆续发布后续观测的科学数据。
太阳风电荷交换(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简称SWCX)是指太阳风中高价态的离子(C、N、O等)和中性成分(地球空间中主要是中性H)发生碰撞,获得一个电子进入激发态,随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释放出软X射线波段的光子。地球磁层的SWCX软X射线辐射主要发生在日侧的磁鞘和极尖区,因此利用软X射线观测技术,可以对磁层X射线辐射特性及太阳风-磁层耦合特性进行深入认知。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与CME理论研究团组运用磁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太阳紫外暴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太阳紫外暴(约为20000度以上)可以在高密度、低温(几千度)的低色球中产生。撕裂模不稳定性磁重联引起的小尺度激波等局部压缩加热是热能产生的主要物理机制,在重联磁场强度高达500高斯的情况下,磁重联区域产生的热能平均功率密度可达到1000尔格每立方厘米每秒,与紫外暴产生时所释放能量的平均...
2022年10月14日,由云南天文台林隽团队主导研制的50 mm口径球载白光日冕仪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球载成功观测,首次在临近空间对内层日冕进行了白光观测并获得白光日冕图像数据。
近日,由云南天文台林隽团队主导研制的50 mm口径球载白光日冕仪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球载成功观测,首次在临近空间对内层日冕进行了白光观测并获得白光日冕图像数据。
近日,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合作团队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羲和”号等卫星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一个磁通量绳爆发过程。首次探测到冕环在膨胀上升期间伴随的垂直振荡,揭示了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新现象。该工作展示了极紫外波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为将来空间望远镜科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在太阳活动/变化整体行为的长期演化研究(“宏观”太阳)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卫星的地空联合观测,研究了一例反Hale极性分布的新浮现区的演化及其相关的太阳耀斑爆发过程,揭示了活动区的演化是如何重构太阳大气,并最终导致太阳爆发活动的产生。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
月球代表的是一类无气体天体。早期研究认为,月球的空间环境相对简单,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可毫无障碍地轰击向阳面月表,并在背阳面留下一个低密度、低压强的月球尾迹。然而,最近探测结果表明,月球虽无全球性的偶极场,但有广泛分布的月壳剩磁,称磁异常。一些磁异常的强度可达上百nT,可造成太阳风减速和偏转,从而降低达到月面的太阳风通量,换句话说,就是保护了月面。这种磁场保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地球磁层,且尺度小,称...
月球代表的是一类无气体天体,早期人们认为月球的空间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可以毫无障碍地轰击向阳面月表,并在背阳面留下一个低密度、低压强的月球尾迹。然而,最近探测结果表明月球虽然没有全球性的偶极场,但是有广泛分布的月壳剩磁,称作磁异常。一些磁异常的强度可达上百nT,它们可以造成太阳风减速和偏转,从而降低达到月面的太阳风通量,换句话说就是保护了月面。这种磁场保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地球磁...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合作,首次分析了太阳黑子衰变过程中的亮磁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该项工作由云南大学博士后李巧玲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期快摸波列的形成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王金成助理研究员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合作完...
近日,紫金山天文台“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团组在太阳耀斑触发机制的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为光球剪切运动触发耀斑以及磁内爆猜想提供了崭新且有力的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硕士研究生张岩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在双层暗条形成过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