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与银河系相关记录509条 . 查询时间(1.056 秒)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环绕着新生恒星的周围会产生吸积盘。这个吸积盘,也被称为“原恒星盘”,是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新生恒星通过吸积盘持续地从环境中聚集气体,逐渐长大。因此,吸积盘是名副其实的“餐盘”,把发育所需的养分不断地传送给恒星宝宝。
近日,广州大学王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纬度分布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进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地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进而提升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这一成果以“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ehaviors of CME occurrence rate at different latitude...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下简称CME)是太阳大气中最剧烈的两种爆发现象。耀斑及CME驱动的激波被认为是太阳高能粒子的驱动源。CME和高能粒子可能对人类活动产生严重干扰,甚至造成灾害性空间天气。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研究员邓林华,在太阳黑子的空间分布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该成果可以用来限制太阳发电机理论中磁场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演化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以Hemispheric asymmetry of long-term sunspot activity: sunspot relative numbers for 1939-2019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大气中两类剧烈的爆发现象,也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团组在相关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针对2011年6月21日发生的一个暗条非径向爆发引起的耀斑、CME事件,副研究员张擎旻结合STEREO两颗卫星(STEREO-A、STEREO-B)在极紫外和白光波段的同时观测以及SOHO卫星搭载的LASCO/C2日冕仪的白光...
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全球各地同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向人们展示了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首张照片。这一成果给出了该天体就是黑洞的实证,为理解这种被认为居于大多数星系中心的“巨兽”的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该照片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这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分布在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而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日冕观测与选址组在日冕波的起源研究中获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为耀斑激发日冕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并首次报道了日冕波列的干涉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云浪与王博研究员在经典新星领域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限制经典新星爆发过程中的白矮星混合理论。这一成果 以“Mixing fraction in classical novae”为题发表在2022年4月出版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A&A) 》杂志上。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有芬博士与罗阿理研究员及合作者利用LAMOST DR7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发现了734颗极冷矮星,它们都是褐矮星的候选体。这是目前具有均一光谱数据和完备参数信息的最大极冷矮星样本。极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前沿研究领域,它们质量小,颜色红,亮度暗,观测难度非常大,对观测设备的要求极高。因此,该成果一定程度上展示了LAMOST在暗端的观测能力,证实了大口径光谱巡天望远镜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组与丹麦奥胡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合作,在小质量恒星对流核超射研究方面获进展。该研究由张钱生、Joergen Christensen-Dalsgaard和李焱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研究利用日震学数据和太阳的中微子流量以及一批Kepler类太阳恒星的星震学数据限制了小质量恒星的对流核超射强度,发现对流核超射混合的扩散系数衰减因子与恒星质...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福兴和导师钱声帮研究员等在仙女星系(M31)中双星研究方面获新进展。该工作利用国际巡天资料,首次系统地对仙女星系中的大质量食双星进行分析,从437个食双星系统中发现了12颗次星(小质量星)充满洛希瓣的大质量半相接双星,揭示了这些系统中存在从次星到大质量主星间的物质转移,同时也表明仙女星系中的双星演化进程与银河系中的相似。这一成果于4月8日在国...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施相东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人在脉动大陵五(EA)型食双星搜寻与研究方面获新进展。该工作从美国TESS(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 )卫星观测过的1626颗大陵五型双星中发现57颗新的含有脉动变星的食双星系统,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增刊》(The Astrophy...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日冕观测与选址组在日冕波动的研究中获得新进展。该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周新平等人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研究首次发现和验证了日冕波在冕洞边界发生了全反射,为日冕波的真波本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2022年3月28日,国际著名天文专业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刘洪涛研究员、封海成博士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斯隆数字巡天类星体光谱数据,通过红向移动的宽发射线,研究了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测量中的维里系数和黑洞吸积辐射压的贡献。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王博研究员等人在毫秒脉冲双星领域取得新进展,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这一成果“Formation of millisecond pulsars with long orbital periods by accretion-induced collapse of white dwarfs”发表在2022年3月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