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高能物理学 >>> 基本粒子物理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基本粒子物理学相关记录156条 . 查询时间(4.216 秒)
2020年4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周永丰教授课题组的博士生江文峰与美国密歇根大学Nicholas A. Kotov教授等人合作,在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complexity in hierarchically organized chiral particles”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得到了密歇根大学、上海...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杜建忠教授受生物体内囊泡融合现象启发,结合“刚柔并济、不偏不倚”的思想,提出了“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的新策略,构建了美轮美奂的四臂囊泡。近日,这一研究成果以“Tetrapod polymersomes(四臂囊泡)”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轴子(axion)被认为是暗物质粒子的有力候选者,尽管其目前“芳踪杳然”,但物理学家正不断缩小其质量范围。美国《科学新闻》网站近日报道,据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在介于2.81—3.31μeV(1μeV=百万分之一电子伏特)的质量范围之间,未发现轴子的迹象。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杨峤立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最新研究是探索轴子质量漫漫长路的第一步,也意味着科学家越来越接近暗物质的真谛。”
纳米粒子的精准装配随着DNA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目前研究者们已经通过DNA的引导实现了纳米粒子的三维有序组装,但在结构更为任意、尺寸更小的团簇装配方面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尽管通过一定的化学修饰手段可以获得表面结合能力各向异性的“补丁”粒子,但受限于过小的粒径,简单的化学修饰往往难以在纳米粒子表面所需的特定位置安插“补丁”位点,难以控制的“补丁”数目和张角也为随后的多...
2019年10月15日,清华大学主导的中国暗物质实验(China Dark matter EXperiment, CDEX)合作组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在线发表题为《基于CDEX-1B实验的亚-千兆电子伏特质量区域轻暗物质截面限制》(Constraints on Spin-Independent Nucleus Scattering...
2019年9月7日,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陆锦标教授因领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在实验中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 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2012年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首次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sin22θ13,开启了未...
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校友徐思遥在美国麦迪逊第36届国际宇宙射线会议上荣获2019年由国际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天体粒子物理委员会(C4)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她因在天体粒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天文应用的研究成果而获此荣誉。该奖项旨在奖励在天体粒子物理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徐思遥的研究课题为磁流体湍流中的宇宙射线输运和粒子加速过程,及其在高能天体环境中的应用。她的工...
近日,物理学院粒子物理研究所丁亨通课题组在国际格点量子色动力学合作组(HotQCD Collaboration)的框架下,利用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理论(Lattice QCD),通过大型数值模拟计算了在接近于手征极限下的强相互作用核物质相变的序参量——手征凝聚及其磁化率。通过最新提出的方法第一次确定了手征极限下强相互作用核物质的手征相变温度约为132 MeV(兆电子伏特)。研究成果以“Chiral P...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刘国柱副教授课题组在凝聚态体系中量子临界现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个在量子临界体系中实现衍生超对称的必要条件,为在凝聚态物理中找寻有效超对称提供了有价值的限制和理论指导,相关的研究结果以“Absence of emergent supersymmetry in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ritical points in Dirac...
2019年6月14日,物理学系杨峤立副教授被授予Gordon和Betty Moore基础物理学创新奖。代表着暨南大学物理学系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术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杨峤立副教授和佛罗里达大学Pierre Sikivie教授提出了暗物质是处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的轴子,对暗物质的本质作了崭新的诠释。轴子是一种理论上预测的新的基本粒子,现在还未被实验探测到,但是理论学家普遍认为其是一种非常有希望...
近期,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耿立升教授团队及其国外合作者利用有效场论方法研究了欧洲核子中心LHCb合作组最近发现的3个五夸克粒子,发现这些粒子可以被解释成Dbar(*) Sigma_c(*)分子态,并在此基础上预言了Dbar(*) Sigma_c(*)另外四个子态,这里的Dbar(*),Sigma_c(*)分别为含反粲夸克的基态介子和含粲夸克的基态重子。研究成果6月21日以《Emergence o...
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团队为主的LHCb中国组成员功不可没。夸克看不见、摸不着,从猜测到证实,本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新的研究利用了迄今为止LHCb探测器采集的所有数据,通过重新优化的事例选择条件,信号的接收效率又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次实验分析的数据有效统计量比2015年时几乎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在低统计量时无法观测到的细致结构清晰地显现出来,给予了人们新的惊喜。”五夸克态研究骨干、本次新发现主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ICQD)张振宇研究组在拓扑量子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新进展,为在二维平台上实现手性拓扑超导体并进一步探测与编织马约拉纳费米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可行性体系。该研究成果以“Chiral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ivity arising from the interplay of geometric ph...
夸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一般以由正反两个夸克构成的介子或由三个夸克构成的重子的形式存在,比如质子和中子就属于重子。科学家推测可能存在奇异粒子,如在介子或重子中加入正反两个夸克形成四夸克介子或五夸克重子。2013年中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在实验中发现了四夸克态存在的证据。2015年7月,中国科学家参与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首次发现了五夸克态,但未能阐明其夸克相互作用的内部结构...
记者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张黎明处获悉,他所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LHCb团队近日发现了第三种“五夸克”(pentaquarks)粒子。新结果有望进一步揭示夸克理论的诸多奥秘。此前,五夸克态的物质存在,只停留在理论阶段,2015年,LHCb宣布发现首个“五夸克”粒子。如今,该团队在对该五夸克粒子进行检查时发现,它已一分为二。原来,最初的五夸克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五夸克(被称为第一种和第二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