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分子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理论 原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学 波谱学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分子物理学相关记录360条 . 查询时间(2.752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安民研究团队在沸石分子筛限域扩散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分子筛限域环境实现长链烷烃分子自由度的精准调控,通过分子“悬浮”效应实现其超快扩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CO作为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来源广泛,如何有效限制并消除CO,已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钢铁企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采用“催化燃烧技术”来替代“传统直燃放散技术”,有利于实现放散煤气从所需燃气引燃到自身能量回收利用的双向节能,对于钢铁企业CO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碳达峰与企业的转型升级。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安民研究团队在沸石分子筛限域扩散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工作利用分子筛限域环境实现长链烷烃分子自由度的精准调控,通过分子“悬浮”效应实现其超快扩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中民,研究员郭鹏团队与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王磊团队合作,在分子筛结构解析研究中取得进展,利用先进的三维电子衍射技术(cRED)直接解析出含有序硅羟基的纯硅分子筛结构。
2023年4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国庆团队在分子手性和室温磷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建全手性的掺杂室温磷光体系,他们发现并命名手性选择室温磷光增强(Chiral-Selective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Enhancement,CPE)这一普适性现象,揭示了分子间能量转移存在手性依赖特征。该发现深化了对手性分子体系中基于电子交换机理的三线态-三...
发展超高精度有机功能材料的微纳图案制造技术对于有机电子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有机材料与传统光刻技术的不兼容性限制了其超高精度分子图案与器件的制备,因而如何实现有机功能材料分子尺度图案化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挑战。目前,适用于有机功能分子的高精度图案化技术主要包括蘸笔印刷技术、纳米压印技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技术和DNA剪辑技术等,在图案精度调控、材料普适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亟需发展新方法。
细胞是生物结构、功能单元及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生命规律。临床样本量通常较少,单细胞多指标分析对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药物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对单细胞多参数分析日益增长的需求,Tanner等提出了质谱流式细胞仪的概念。与传统的荧光流式相比,该仪器基于非光学物理检测原理与金属标签抗体识别细胞,检测通道理论上可达上百种,同时,检测通道之间相互无干扰,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
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SiCf/SiC CMC)是下一代高推重比、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颠覆性热结构部件关键材料。在发动机的严苛燃气服役环境中,必须在SiCf/SiC复合材料构件表面涂覆环境障涂层,来阻止或减缓燃气环境造成的材料腐蚀侵伤。耐高温、强耐蚀、抗热冲击的环境障涂层是先进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的核心保障技术之一。稀土硅酸盐环境障涂层是国际公认的新一代环境障涂层优选体系,其与SiCf/S...
HOFs(Hydrogen-bonded organic frameworks)是一类由分子间氢键组装形成的有序多孔材料。设计结构新颖的分子砌块单元可以构筑新型拓扑结构的氢键网络,是开发HOFs新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绝大多数HOFs采用线形或支链形的小分子作为砌块单元,与之相比,利用大环分子作为砌块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预组织、形状固定的刚性大环骨架结构,有助于提升组装效率;2)大环的固有空腔...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利用表面光电压方法,揭示了铁电半导体光伏效应中的弹道传输和漂移机制。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在多电子反应电极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构建二维异质结构,克服了多电子反应存在的可逆性和动力学限制,实现了高倍率、高容量的赝电容多电子反应。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Grunwaldt教授合作,利用双喷嘴火焰喷射裂解法(DFSP)对经典的铜—锌—锆三元催化材料结构进行精细调控,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氧化锌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体系下的结构敏感性。此外,合作团队还利用锌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原子级分散的氧化...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自旋光物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率先实现了室温下对低成本溶液法制备的胶体量子点的自旋相干操控。这一成果在量子信息科学、超快光学相干操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结构表征新方法研究组(1822组)王方军研究员、刘哲益副研究员团队与西南交通大学封顺教授团队合作,利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主搭建的高能紫外激光解离—串联质谱仪器,揭示了质子化氨基酸侧链的正电荷在电喷雾离子化过程中影响蛋白质结构的分子机制,为质谱精确表征蛋白质高级结构提供了参考。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张涛院士、杨冰副研究员团队,与太原理工王俊文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于丽娟研究员合作,在单原子催化剂动态转化以及不同单原子物种定量统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可通过惰性和氧化气氛调控单原子催化剂的可逆转化,并实现同一催化剂中不同单原子物种的定性识别与定量统计,统计结果表明仅14.2%的特定单原子物种贡献了高催化活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