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电子物理学 >>> 带电粒子光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带电粒子光学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738 秒)
近日,近代物理所冒立军研究员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召开的第十二届束流冷却国际会议上荣获Dieter Möhl奖,以表彰他在离子束团冷却研究及脉冲电子束冷却研究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冒立军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冷却物理与技术。近年来,其研究团队开展了空心电子束冷却实验研究,束团离子的电子冷却物理机制研究,并与美国杰弗逊国家实验室(Jlab)联合开展了国际首次脉冲电子束冷却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工作...
四川稻城海子山,平均海拔4410米。过去人迹罕至的地方,一个方圆1.36平方公里的探测阵列正在加紧安装,近万个探测器将一探世纪之谜——高能宇宙线起源。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重点实验室SM8组博士生宁鲁慧和博士后刘鹏在研究员陈科和副研究员杨明成的指导下,利用光学显微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在准二维胶体系统中示踪荧光粒子在复杂结构背景中的扩散动力学。他们利用带电胶体粒子组成不同的背景结构,包括有序的晶体背景和无序的液体背景(图1),并观察荧光小球在背景中的扩散。通过测量荧光粒子的长时间扩散系数和系统的两体...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在京召开“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协办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我校参与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的科学成果“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 TeV附近的柺折”入选。科技部基...
2019年1月21日,《Nature Physics》在线发表了电子信息学院倪彬彬课题组在地球辐射带波粒相互作用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该工作揭示了一种“反转”型辐射带电子能谱分布新现象,合理解释了等离子体层嘶声是产生该反转型能谱的主要原因,从而推动了对辐射带动力学过程与空间波粒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全面认知。论文题为“Plasmaspheric hiss waves generate a reve...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地球磁场从极点延伸至极点,并且受到太阳风的强烈影响。这种“风”是从太阳表面被持续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耀斑则会向“风中”释放更多粒子。有时,伴随耀斑而生的还有将等离子体送入太空的日冕物质抛射。由此获得的带电粒子流从太阳到地球穿行数百万公里。当它们到达地球时,粒子会破坏地球磁场。结果或许是美丽的,但也极具破坏性:极光和地磁暴。这些风暴很严重,并且会干扰包括GPS信号和卫星通信在内的诸多重要技术。它们...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成功描述了弯曲时空中物质的运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光子态在弯曲时空中的演化可以呈现出许多新奇的特性。近些年,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变换光学方法,利用超构材料模拟弯曲时空中光子态的演化行为,可以实现光子态的操控和新型集成光子芯片。变换光学在理论上有很多新奇设计,但在实验技术方面却面临很大挑战,许多理论设计很难在实验中真正实现。近几年来,南京学物理学院介电体超晶格实验室祝世宁、刘...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庄松林院士的带领下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张伟力教授,南洋理工大学Ranjan Singh教授以及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合作,在太赫兹频段人工粒子的Fano效应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通过在周期结构金属粒子中巧妙引入缺陷,实现了高Q值的多极子Fano效应的激发(图1),其FoM(Fano强度与Q值的乘积)是普通的分裂环微腔结构(SRR)的2.5倍。利用这种人工粒子,不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宏、刘健课题组近期系统建立了经典粒子-场体系保结构几何算法的理论框架,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s of Plasmas(22,112504(2015)和Nuclear Fusion(56,014001(2016)上。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教授张远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良剑合作,在具有反常能带色散的三维电子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5年10月28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博士研究生项子霁。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焕玉2015年2月16日透露,该所科研团队投身攻关的空间X射线探测器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探测器功能性能指标达国际同类仪器水平,进入科研快车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